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韩非子中则一语中的地指出,孔墨俱道尧
具体到“三皇”究竟所指为哪些,不同的文献记载中有不同的说法,如《白虎通义》中的伏羲氏、神农氏、祝融氏;而《风俗通义》一书也根据引用文献的区别,对“三皇”有了不同的记载,或为伏羲、女娲、神农,或为燧人、伏羲、神农。丁山虽然做了简单的材料梳理,但是他并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其次,来看“五帝”,《大戴礼记·帝系篇》、《史记·五帝本纪》均把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列为五帝,丁山在他的上古神话研究中,对这几个人物也是不吝笔墨,甚至各成章节。第一,黄帝,在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可以看作是“皇天上帝”的代名词。丁山认为“黄帝”不是中国固有的名词。据甲骨文的记载,与“黄”字搭配出现的词有“黄尹”,丁山推测其为“衡尹”,也即“伊尹”,但这个结论稍显勉强。甲骨文中另可见“黄示”一词,可释为“黄神”。丁山倾向推测“黄帝”“黄示”结合“皇天上帝”而创造出来的新词。关于“黄帝”的身份,孙作云也曾做出推测,在《黄帝与尧之传说及地望》中,他借用《新语》、《广博物志》、《淮南子》、《后汉书》、《今本竹书纪年》等几处文献的记载,推断出“黄帝即为尧。”第二,颛顼,丁山论证了颛顼本北方的天神,从时令上看,属于冬神。《山海经》中有许多条关于颛顼的神话,丁山将其摘录出来,借助《山海经》中描述的颛顼所浴之地和所葬之山,综合文字学和音韵学的知识以及更多的文献资料及其注释,得出结论,颛顼死即复苏的神话象征着草木的冬枯春荣,从比较神话学的角度讲,和古埃及女神埃西能使奥赛烈司死而复生的神话寓意相同。第三,帝喾,丁山指出,屈原赋中最早以为帝喾就是高辛,这在战国时代已成定论。关于帝喾事迹,除了屈原的赋之外,还散见于《山海经》、《国语》、《管子》、《吕氏春秋》之中。但帝喾究竟为谁?帝喾与帝俊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帝喾与帝舜之间又有几多重合之处?丁山的考查结论归为,“古代的神话本无定型,神话形象中的主体也就没有固定的名称。《五帝德》、《五帝本纪》中所传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帝舜四位大帝,在《大荒经》里归并为帝俊一个人,当然是鲁语的‘商人禘舜’,祭法可以改之为‘殷人禘喾’,喾之与舜,也可以说本来就是指同一个人了。”第四,尧与舜是古圣先王的代表,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赞赏尧舜之功。关于尧舜事迹,尽管有诸多记载,但追溯到孔子之前,各家说法就已经十分矛盾。战国诸子百家笔下的尧舜神话就更是纷纭复杂,丁山一一列举,针对其中的演变,各自剖析。孟子所知道的尧舜,从家庭情况到政治历程,很是详尽。如果把《论语》中孔子所讲的尧舜比作是抽象画,那么,《孟子》中的尧舜堪比素描,尧舜事迹在《孟子》中已经具体化了。同属于儒家学派的荀子,他所描述的尧舜事迹与孟子所知大致相同,只是孟子道“性善”,以尧舜作为楷模,故言必称尧舜;而荀子主张性恶论,却也来自于尧舜关于人情的问答。但是从本质上讲,两者并不矛盾。《墨子》中的尧舜事迹自然是突出尧舜在吃穿用度方面的节约精神以及节葬理念,这在客观上也反映了当时的人类文明发展状况。《韩非子》中则一语中的地指出,孔墨俱道尧舜,但全是根据自家取舍,他们所称道的尧舜并不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