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耿耿于怀,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发布时间:2022/7/7 16:38:16   点击数:
耿耿于怀,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论语·八佾第三》第二十六章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当领导的、做父母和长辈的,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孔子主张实行“德治”“礼治”,这首先提出了对当政者的道德要求。倘为官执政者做不到“礼”所要求的那样,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那这个国家就无法得到治理。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我们来说:居上不宽。

孔子批评居上不宽,当然希望作为领导者要宽厚为怀。

宽容是一种格局,也是一种美德,你的宽容释放得越多,就越容易获得尊重。宽容还是一种大智慧,其在道德上所产生的震撼比严厉的责罚要强烈得多。

有句古训叫做“律己当严,待人当恕”。对他人的宽容是对自己人性的一种升华,冰释前嫌可以换来理解、换来和睦、换来友谊,甚至能将敌人变为朋友,而耿耿于怀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对于一个群体来讲,宽容可以凝聚人心,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宽容需要忍耐,但决不是放纵,不是任由无理之人任意妄为,而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他人以足够的空间和改过的机会,做到宽厚而严肃、柔和而坚定,在一定范围内追求与人交往和处理问题的最佳效果。

厚道,是内心淳朴的表现。老子讲: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选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大意为,堂堂正正的君子总是持守质朴醇厚之“道”,而绝不实行虚华无用之“礼”;他的居处行为总是那么忠厚朴实,而摒弃那些浮华浅薄之事。

范蠡(lǐ)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和经济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chī)夷子皮,西出姑苏,携西施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

梁国有个案件,要不要定罪,大臣们意见不一,一半主张定罪,一半主张不定罪。梁王不知如何是好,忽然想起不妨请教陶朱公(范蠡)。

陶朱公说,我是个平民百姓,办案的事我不懂。我举个例子给你参考。我家有两块玉壁,从正面看大小、品质都一样,从侧面看一块比另一块厚一倍,厚的一块价钱就比薄的那块贵一倍。人也一样,要厚道才好。可定罪也可不定罪的就不定罪,可奖励可不奖励的就奖励。

梁惠王茅塞顿开,决定这个案件不定罪。国人知道了办案的结果都十分高兴,称赞国君仁慈宽厚。

再讲:为礼不敬。

《荀子》曾说,“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啥意思?

凡是争斗之人都认为自己有理而别人无理。若确是自己对别人错,自己就是君子对方便是小人。可,君子又为何与小人争呢?两君子不争,因双方懂得相让;一君子一小人不争,因一方懂得相让。争者,两小人也,因谁都不懂得相让。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依然将桓荣尊称老师,并以师礼待之。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就都相仿皇帝了。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临丧不哀,是啥意思?

年8月26日,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在延安交通事故现场,因面含微笑被人拍照上网,引发争议并被网友指出杨达才有多块名表。

陕西省研究决定:撤销杨达才陕西省第十二届纪委委员、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职务;西安中级人民法院在在法庭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杨达才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一案。同年获刑14年。

当时被称为“表哥”的杨达才就是“临丧不哀”的鲜活案例。

这样的人,别说孔子看不下去,我想您也看不下去吧?

还有的人家中父母去世,竟然无半点悲哀,还谈笑风生,您能看得下去吗?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END

?您的每一次转发?

?都将点亮一盏心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72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