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朱熹的气节观并未说明,体现在了他的天理观
导语:朱熹的气节观并未说明,体现在了他的天理观及忠义观
近人黄节称:“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效。”可见程朱理学对宋忠义气节观是有直接影响的。朱熹是儒家的集大成者和推动新儒学的发展,重视四书的作用,提出天理的至高地位。《朱子语类》中曰“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认为太极是万物之理,先有理再有天地,提出理的至高地位。何为理?“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天理中包括仁义,仁义是性本固有的,而欲则是外在物质刺激引起的私欲。朱熹主张存天理中的天理就是一系列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信这五常都包括在道德系统之中,忠、孝、节、悌等纲常伦理也包括在儒家的伦理道德之中。而忠节观的发展在南宋民族战争不断背景下加之理学的推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宋时期忠义观成为气节观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宋代在儒家理论基础上对忠节进行了完善和建构,成为衡量人品德的主要标准。朱子继承了孔孟的仁义之说,对仁义观进行了完善和发展,在四书集注中朱子对孔子的杀身成仁做注“仁人,成德之人也,理当死而求生,则与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当死而死,则心安而德全矣。”朱子认为仁人志士为了仁义而死,是心安和践行了德性。程子则直接说明“固有杀身以成仁者,只是成就一节是而已”。对孟子的舍生取义,朱子则评价“秉承义理之良心”,可见朱子的理是发展了孔孟的仁义气节观。二程集中“忠以事君,完始终大节”,君臣之道,臣子必须忠心为君王做事,认为忠是大节,二程的气节观有大节和小节之分,这里以忠为终极的大节,可见宋忠君忠国的的忠义观已经成为气节的衡量标准。
朱子曰:“盖夫子之道,不离乎日用之间,自其尽已而言之为忠”,朱子的忠是继承了孔子的道,至于何为忠?曰“忠是洞然明白,无有不尽,……惟其仁以待下,推其敬以事君。忠者,诚实不欺之名,圣人将此放顿在万物上。”朱子的“忠”是即使事事了然于心,也会义无反顾的去做,以仁为依据君王待人仁义,臣子忠心侍奉君王。忠是诚实不欺,正心诚意的效忠于君王,也推行君王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认为君尊臣卑,君令臣行的统治秩序。朱子忠的认识是基于“理”的理论,其中心思想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克服自己的私欲和物质上的欲望来符合道德伦理。
先秦时期孟子与荀子曾关于理欲问题辩论过,孔孟重理轻欲,荀子则肯定人的正当欲望。两宋时期,理欲问题成为伦理道德的重要问题,亟需解决。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来解决理欲问题。朱子曾对天理的内涵给予规,天理是自古以来形成的一系列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信都是天理的存在形态。而人欲则指被恶底心和嗜欲所迷,利害所逐,朱子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孔子的“克己复礼”追求德行的发展,是克服私欲和物质上过度的追求从而实现道德的完善发展。促进人们内在道德的修养以及人性的完善,克服不必要的私欲,符合仁义的道德修养,忠君忠义的观点就是理学中重要的内容。
朱子时期重视天理的地位,逐渐发展其成为评价社会价值的标准。理学中君臣关系中忠君纲常成为气节的主要衡量标准,使先秦时期以道为尊转换成以皇权为尊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道的至尊地位,也是顺应宋代皇权的产物。这对南宋末抵抗元军的忠义气节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文天祥气节观的理论来源。朱熹承二程思想,是正宗的孔孟思想的继承弘扬者,文天祥是朱熹的三传弟子,是江万里的再传弟子,欧阳守道的弟子。朱熹的天理忠义观对文天祥气节观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