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狂傲不羁的唐朝诗人王勃拍错马屁被驱逐出京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韵脚分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句,出自唐初四杰之一,英年早逝的唐朝大才子王勃,诗中处处体现出一个青年才子的才华,真不愧是唐代最有名的诗人之一。
王勃的人生很短暂,只有短短的二十七年,但是他的生平事迹,却是相当不平凡,不仅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而且其人其性其品格,无一不是上上之选。
就连我国的开国领袖毛主席,都曾在研读王勃诗选以后,对王勃这个唐代青年才俊,生出了欣赏之意,并且留下了一些感慨的评价。
那么,唐朝诗人王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会在27岁时英年早逝?而开国领袖毛主席,对王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评价呢?
唐初四杰
公元年,王勃出生于绛州龙门(今山西绛州)一个大户人家中。
王勃的家世可谓相当惊艳,他虽然不是什么从龙功臣之后,也不是开国明相之后,但是他的祖父可谓是名扬天下。
王勃的祖父名叫王通,是一个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庄子、荀子等齐名的隋唐大儒。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之中,“文中子”就是王勃的祖父王通的名号,而这个名字与老子、庄子、荀子等放在一起,可见其地位尊崇。
这样的家庭,堪称德文双馨,典型的诗书传家,所以在隋唐时期,山西王氏算得上是当世大族。
只不过,山西王氏自王通以后再没有惊才绝艳之人,以至于渐渐没落,王勃的父亲也只是一介小官,难登台面,与其父更是相去甚远。
好在王勃出生了。
王勃的出生,就犹如天上的文曲星降世,再次光耀了山西王氏这个家族。
虽然王通的几个儿子都没有什么大出息,但是好歹是诗书传家的文学史家,对子嗣的学业教育,到底是都不遗余力。
王勃的父亲王福畤亲自主持对王勃的教育。
王福畤精通诗书,擅写气势雄浑的五言绝句,只是气势不足,徒有其表,所以没有什么知名的作品传世。
在王福畤的精心指点,悉心照顾下,王勃自小不仅健康成长,而且年仅几岁,就显现出了对诗文佳作的敏锐嗅觉,以及对文字的浓厚兴趣来。
王通是当世大儒,不仅学古论今,而且还融会贯通,不仅学习儒家,传播儒家,而且还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其他法门,总结出了自己的思想经验。
因为王通的缘故,王勃从小就开始看各种奇难杂书,比如《论语》,《孟子》等,都是他的启蒙读本,而先秦之散文,汉朝的赋文等,也都让王勃给嚼透了。
只不过,不论是四书五经,还是秦文汉赋,都不能让王勃提起兴趣,他最感兴趣的,恰恰是他三叔王福畤最擅长的五言绝句。
王勃六岁时候就学会写诗了,而且第一次写诗的摹本,正是他父亲的五言绝句。
这种篇幅短小的诗歌体裁,受限于每句五字的限制,要求对语言极度简练精准,方能表情达意,抒发内在氛围,因此很难,五言绝句也被认为是初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题材。
而王勃一上手,就是这种高难度的诗歌体裁,也显示出他卓高的诗歌天赋来。
而且王勃不仅五六岁就学写诗,写五言绝句,他的一生,其实都在贯穿五言绝句,能不多写,就不多写,偏偏每个字都很精准有力,处处透着千锤百凿的人生阅历。
其实,王勃的人生阅历虽然只有二十七年,但是他启蒙得早,加上家学渊博,六岁就学会了解析诗文,拆解成分,然后重新梳理为自己的东西,并且一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
“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旧唐书》
六岁,写诗,九岁作《指瑕》,锋芒初露,十岁遍阅《四书》《六经》,十二岁离家出走游山玩水,十四归故乡沉静内敛,直到十六岁在乾元殿中当堂作对,一首不假思索,毫无磕绊的《乾元殿颂》唱出,满室皆静,王勃的天才名头再也藏不住了。
王勃十七岁参加科举考试,马上就中了及第科,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命官,难怪他会被与另外三位唐朝才子骆宾王、杨炯、卢照邻一起,被齐名为“唐初四杰”,确实是杰出的青年才俊。
只不过,是一个倒霉的青年才俊。
倒霉的人
我国的开国领袖毛主席,也是一个具备着古典文学素养的文学家,尤其爱好唐宋诗词,他的诗歌,往往是有诗有词,诗词兼备,通明达意,讲究的是一种写到尽兴,抒发满怀的兴致。
这一点倒是与王勃蛮相合的,因为王勃这个人,他的诗歌雄浑有力,被称为“气势诗”,因为他的每一首诗歌都写得很有气势。
比如本文开头那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友人的诗,但是明明是写离愁别绪的诗歌,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下来,硬是有一种天高海阔的风情透出,冲淡了那种离愁别绪。
毛主席曾在看过王勃的生平及佳作以后,对其进行评价,毛主席对王勃的评价是什么呢?
其实只有短短七个字,“这是个倒霉的人”。
是的,毛主席很欣赏王勃的诗文风格,但是对于王勃的整个人生看下来,只有无尽的惋惜,认为他的人生,是霉运加身。
王勃有多倒霉呢?
他十六岁一首殿上颂词《乾元殿颂》,享誉长安,名动洛阳,天下皆知,皇帝很欣赏他,而后王勃十七岁中进士科,与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并称“唐初四杰”,而且他还位居四杰之首。
科举过后,王勃被赐官朝散郎,这种官职职权可大可小,全凭皇帝心意,皇帝欣赏王勃,给了他这个官职,而后他经人介绍,走了沛王李贤的门路,到王府担任修撰,也算是有了贵人相助。
可是王勃初入官场,不懂官场规则,因而没少办错事,而他最大的失误,就是在《斗鸡文》这件事上,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原来,沛王李贤跟英王李显相约斗鸡,王勃便做了一篇散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李显的鸡很弱,本意是调侃,也为沛王李贤助兴,目的不外乎讨欢心拍马屁之类。
怎料这篇开玩笑一样的散文,却流传到了唐高宗李治那里,皇帝看完,觉得很腻歪,认为王勃是没把学问用到对的地方,说他是“歪才”。
此事过后,唐高宗下令将王勃逐出京城。
王勃仕途毁于一旦。
但这不是王勃倒霉人生的结点,反而只是个开端。
被逐之后,王勃的官场之路也不顺遂,反而磕磕绊绊,屡屡犯错,甚至连累了他的父亲,海德父亲被贬,自己二次被驱逐。
后来,公元年,王勃去看望自己的父亲,在回程的路上,风高浪急,他的船被吹翻,最后淹死在了海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