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养好你的大气,必有福气经典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怒。——马克吐温
《庄子》中记载:
有在蜗牛的左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做触氏;有在蜗牛的右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做蛮氏。
两国经常因为争夺土地而掀起战争,死在战场的尸首就有几万具,他们追赶败兵,十五天才能够返回来。
庄子借这个故事所隐喻的是,世人所认为是大事的,重要的名利,地位,金钱,世人为之争执不休。在真正大气的人看来,不过都是蜗角之利。
养成一个大气的人。
不要在意别人在背后怎么看你说你,因为这些言语改变不了事实,却可能搅乱你的心。
并请相信,真正懂你的人,绝不会因为那些有的、没有的而否定你。
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尚书·周书·君陈》
有一副对联说得好:“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我们常见佛家的弥勒菩萨,碘着大肚子,笑口常开。肚量即心量,得饶人处且饶人,多个朋友多条路。
当你包容别人时,也就为自己积累了人情。在便利别人的同时,也为方便自己奠定了基础。与心机深的人相比,宽容的人必多人缘、多快乐,自然也就有福了。
故事一:
吕蒙正刚被任命为副宰相,第一天入朝走马上任,意气风发地迈着方步走在大殿上,突然听到有人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面对这盆当头冷水,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了。
但是,与吕蒙正要好的同事很不满,要追查此人是谁。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追查。下朝以后,吕蒙正的有些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逮住那人。
吕蒙正则说:“如果知道他的姓名,就会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为好。”
故事二:
管仲博古通今,有经天纬地之才。年轻的时候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管仲总是多拿一点,大家都很生气,只有鲍叔牙说,是因为管仲家里穷,我才让他多拿一点的。
管仲参军,但是每次都跑得最快,冲在最后面,大家都对他指指点点,只有鲍叔牙说他是因为家里有老母亲要赡养。
管仲听了之后十分感动,两个人便成为了生死之交。
故事三:
韩魏公担任定武统帅时,曾经夜间写信,让一个士兵拿着火把在身旁照明。那个士兵向别处张望,火把歪了烧着了韩魏公的胡子,韩魏公急忙用袖子掸灭了,照旧写信。
过了一会儿,偶尔抬头一看,已经换了一个士兵了。
韩魏公担心长官会鞭打那个士兵,急忙喊那个长官来,看着说:“不要追究他啦,他已经知道怎么拿火把了。”军中都很赞叹佩服韩魏公的宽厚大度。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
常言“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中国历代圣贤都把宽恕容人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标准而大加倡导,《尚书》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说,《周易》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载物”,荀子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一切福田,不离心地。相应,一切灾难,也不离心地。有什么样的心地,就有什么样的结局。那些看起来比较有心机的人,后来似乎也都不大顺,因为,人们毕竟还是喜欢心地善良的人。
故事一:
周瑜大费兵马攻打南郡,诸葛亮利用周瑜跟曹仁打的如火如荼时,令赵云偷偷占领了南郡城,张飞袭了荆州城,关羽得了襄阳城,周瑜大叫一声,箭伤复发。
周瑜设美人计欲要刘备娶孙权之妹,并从中加害,在诸葛亮全盘计画中,不但让刘备抱得美人,还平安离开东吴,周瑜大叫一声,箭伤复发。
周瑜欲使假途灭虢之计,欲故取西川实偷取荆州。为诸葛亮看穿,等周瑜到来,他便不死,也九分无气。周瑜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
故事二:
秦王政已经在准备攻灭六国的事,而按照李斯的战略,弱小的韩国是排在六国里的第一个的。但是韩非和李斯产生了意见相左的矛盾。
这便让李斯觉得,韩非这人绝对是阻挡自己继续前进的敌人。因此,本就对韩非得到了秦王的赏识而有所嫉妒的李斯,这时候便将韩非视为政治上的最大敌人。
后来,韩非在监牢里收到了李斯令人送给他的毒药,无处陈情的他最后只能在李斯的通迫下自杀身亡。
故事三:
范雎,因事在国内不能立足,被逐出国境,跑到秦国去,向秦昭王游说。范雎恐怕让人知道他是被魏国逐出,所以改名换姓,自称是张禄,向秦昭王建议远交近攻的政策,秦昭王认为范雎的政策很妥善,于是把范雎留在秦国拜为上卿。
后来,范雎能够时常接近秦王,而且所建议的政策,秦王都认为可行,在实施之后又得到良好的效果,于是就封范雎为秦国的丞相。
范雎因为在秦国得意,便成为有财有势的大人物,认为也应该清算旧账;凡从前对他有恩惠的人,虽然所施的恩惠,只是给他吃一顿饭,范雎也重重酬谢,对于从前对他有嫌怨的人,虽然嫌怨的程度,只是张目忤视一下,他也不放过,便要实行报复。
佛典有句话:福不唐捐。心就犹如一个口袋,不装之时是心灵,装一点时是心眼,多装了则是心机。人活世间多个心眼无可厚非,但若是用上了心机则是埋下了祸源,害人又害己。
机深之人,祸深之源。量大之人,也是福大之人。与其用尽心机,不如尽本分,尽心做事,脚踏实地总比投机取巧来得更加的踏实。
人若是以善为本,即使福分未至,祸也远离,反之亦是此理。没有无缘无故的祸,自然也没有白得的福分。
正所谓祸不妄至,福不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