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西汉时期,统治者总结秦朝失国的教训,认为
本文由作者江南枫叶说历史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秦汉时期的音乐传播思想
1.儒家音乐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西汉时期,统治者总结秦朝失国的教训,认为依靠法治只能得国,不能治国,在江山已经到手的情况下,应该抛弃法家等的思想,而使用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才能使江山永固。这样,西汉统治者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和光大。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儒家的音乐思想也是占有统治地位的。由于汉家雅乐失传,尽管思想上是以维护雅乐的儒家思想为主导,但音乐的实际内容却是以民乐为主的。
西汉时期的尊儒思想以董仲舒为代表。《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载:“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董仲舒一生事学,以儒学思想为主要内容,将阴阳五行思想杂糅以进,其“新儒学”思想中还有一些法家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是汉代统治者争取长治久安的主要思想工具。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载:“后董仲舒对策言:‘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大者,在于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天使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董仲舒的思想以阴阳五行为架构,盖因如这里所说。
董仲舒认为阳为德,治世当用德教,用德教化天下之民,认为秦朝之所以失国,是因为秦朝使用刑罚治世,而刑罚是属于阴的,阴不能用以治世。关于治世之德的具体内容,董仲舒大肆引进孔子的礼教思想,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用礼必须得用乐,对于民要“导之以礼乐”,然后“民和睦”。
关于音乐和政治的关系,董仲舒认为圣王以道行事,而“仁义礼乐”是其行其道的工具,他说道:“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五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
故王道虽微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董仲舒的以乐正风,以乐教民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认为王者在功成之后当作乐以歌颂其文治武功,要用音乐来教化世人,并且教化世人、改变民风的音乐应当是雅颂一类的音乐,雅颂乐可以弥补统治者政治上的缺点等。
除了董仲舒,刘向也是汉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刘向认为音乐就是承载圣人之德的,因而他认为音乐天然就应该是雅乐,对郑卫之声和民间音乐加以否定。
儒家的乐以正风、乐以化民的思想在《乐记》一文中也有阐释。对于《乐记》究竟是什么时期的著作,从来就有两说,一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一说是西汉时期的作品。因为《乐记》中有几百字与《荀子·乐论》中的文字完全相同,一部分学者猜测《乐记》应该早有问世,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乐记》应该是西汉的作品,其雷同部分应是后人抄袭《乐论》中的文字。
《乐记》全盘肯定孔子的音乐思想,认为雅乐是好的音乐,褒扬《韶》《箫》,极力贬抑郑卫之声,也反对墨子的非乐思想。
《乐记》还对音乐的本质进行了讨论,其《乐本》篇说道:“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嘽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认为音乐本身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是由声音所决定的,而最终是由人的情感所决定,因为人的情感不一样,所发的声音就不一样。人有六种心境,这六种心境不是天性决定的,而是根据不同环境所感发的,这六种心境是哀、乐、喜、怒、敬、爱,所发的声音分别是凄怆的低鸣,缓慢的歌唱,散漫的哼唱,厉声的吼唱,谨严的诉唱和柔缓的倾唱。
《乐记》还对音乐的要素一一给出了概念性的讨论,认为快乐的乐是心为外物所感而生的,而音乐则是受到外物所感而发出来各种声音的组合,因此声音成为音乐的有形外在,而音乐本身承载了德这一命题,音乐能将德带给听众。《乐记》是汉代多人所合著的著作,其中的音乐思想也继承了儒家的思想。除此之外,陆贾的《新语》、贾谊的《新书》等著作也体现了儒家的音乐思想。这些思想成为汉代官方所认可的主导音乐思想。
2.道家音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在西汉时期,道家音乐思想集中地体现在《淮南子》一书中。《淮南子》一书为刘安及其门客所著。《淮南子》继承了老子的“大音稀声”和庄子的“至乐无乐”的思想,《淮南子·原道训》说道:“无音者,声之大宗也”,又说道:“是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循之不得其身。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即认为无声才是声的最高境界,无声可以生五音。
《淮南子》对庄子的“至乐无乐”的思想进行了阐释。《淮南子·本经训》言:“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矣。”对于沉溺于声色之乐的人,《淮南子》进行了否定和批判,其《精神训》说道:“耳目淫于声乐之乐,则五藏摇动而不定矣。五藏摇动而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休矣。血气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
这段话将声色之乐与祸福相互联系了起来,认为如果沉溺于声色之乐,那么是福事或者祸事就会随时有可能降临,其原因是因为如果沉溺于声色之乐,那么人心就会失去平静,于是人就会亢奋,于是就会神不守舍,当人处于一种神不守舍的状况,就会惹来许多的祸事。
对于声乐的作用,《淮南子》给予了一定的讨论,认为声乐能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吉庆和欢乐,雅颂之乐可以达到改变民风和民俗的作用,能够使得君臣和睦,社会安定。但是认为对于任何音乐,都要有节制,不能沉溺其中。
参考资料:史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系作者江南枫叶说历史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