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历史文化诸子百家之法家思想吕氏春秋
申不害、韩非及其法家思想
申不害(公元前~前)郑国京(今河南荣阳东南)人,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昭侯曾用他为相,实行变法。其着作《申子》书除《大体篇流传外,其余均失传。申不害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加强君主的统治权力,并运用术”即国君控制和驾驭臣下的方法和策略,来达到这种目的。他主张因能而授官、循名责实,君主委任官吏要根据其才能,看他们是否名副其实、言行一致,这为后来的统治阶级玩弄权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封建集权制国家的建立起了促进作用。韩非(公元前~前),出身于韩国贵族,生前主要生活于韩都新郑。他和李斯同是萄子的学生,曾多次建议韩王安变法图强,希望韩国能够变法富强,但未被采纳。韩王安五年(公元前年)出使秦国,为李斯所害,服毒自杀。著有《韩非子》一书。
他是战国末期的着名思想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韩非具有进步的历史观,他认为时代是在不断前进、变化和发展的。他把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个阶段,后面的每一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进步。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制度和政治生活都要跟着发生变化,复古的主张是行不通的。他的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在政治思想方面,韩非提出了以“法”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主张君主充分利用法律、法规、权术、权势,来达到建立强有力的国家的目的,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韩非还主张奖励耕战,任用贤能,富国强兵。韩非又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生来是自私的,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关系是建立在利害矛盾基础上的,不可能使的百姓心悦诚服地供统治阶级利削,必须用暴力加以强迫。因而,他一再强调要用严刑峻法进行残酷的镇乐。才能防止人民的反抗,秦始皇采纳了韩非的政治主张,终于实现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吕不韦(公元前?~前),战国末期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吕不韦原本为一个大商人,他在赵国国都邯郸经商时邂近了秦国公子异人后,认定异人是“奇货可居”,可以帮助他跻身政坛。于是吕不韦设法帮助异人成为了秦国国君,即秦庄襄王。吕不韦也在秦庄襄王即位后担任了秦国的相国,并被之后的秦王赢政尊为仲父。吕不韦不仅为秦统一六国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还主持编写了《吕氏春秋》一书,是战国末期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吕氏春秋》大约成书于公元前年,也称《吕览》,战国时期杂家的代表作,是吕不韦在秦国担任相国时,召集门客集体编写的。《吕氏春秋》汇集了先秦时期各种学派的思想,既有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的主张,也有道家、农家、阴阳家的观点。全书分为12纪、8览、6论,共26卷篇。20多万字。吕不韦编写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而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吕氏春秋》在天人关系上强调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以天下国家利益为重。君主也要服从国家利益,要求君主顺民心,爱惜民力,使贤任能;经济方面,主张实行土地私有制,强调以农为本:军事方面提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肯定秦国统一六国的军事行动。此外,这部书还收集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天文、农业生产等槐国相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河图洛书
古代儒家对于《周易》、《尚书·洪范》来源的传说。《易·系辞传》上有记载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羲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据此“图”、“书”画成“八卦”。“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天下篇记形,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或称八种自然物。它们是生成万物的根源,而天、地二者又是总根源。《周易》把世界上千变万化复杂纷纭的事物抽象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认为世界就是由于这一对具有对抗性的势力交感而产生变化和发展的。
《尚书·洪范》把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称为“五行”。它们各有不同的属性和作用,人们只要善于利用其属性和发挥其作用,世界就能在正常的秩序中发展。河图洛书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也是中华先民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河洛地区是河图洛书的发祥地,也是周易八卦的故乡。河图之数反映的是以太阳为中心的五星体,侧重于自然天道。洛书之数反映的是以北辰为中心的二十八宿体系,侧重于社会人事。河图洛书通过十个自然数字的奇妙组合,把天文、地理和人事之间的万事万物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中原地区的先民们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的深刻反映。河图洛书所反映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东方哲学的精髓,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