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一分钟帮助你掌握文言文中数量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量词意义的表示与现代汉语里的数量词意义的表示,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有些数字在古今汉语中表示的意义不一致。如“亿”现代汉语是“一万万”。而古代汉语除表示“一万万”外,还有时表示“十万”的意思。如“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其中“亿”就是“十万”的意思。
插图1二、“四”用“乘”表示。古代一辆车配四匹马拉叫“一乘”,因而常用“乘”表示数目“四”,如“以一乘韦先牛十一一犒师”(《崤之战》)。
三、古代汉语表示“两次”“第二次”,时用“再”,这就和现代汉语里的“再”表示“又一次”的意思不同(表示“又”、“再”等意义时,古汉语用“复”)。如: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一一第一次击鼓士气振奋,第二次击鼓士气衰竭,第三次击鼓,士气全没了。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次数时。从“一次”到“十次”都用一般数目字,如“一鼓作气”,“三而竭”。唯独两次时用“再”不用“二”(指数作状语修饰语动词而言)。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插图2四、“贰”在今天是“二”的大写,在很多场合下,“贰”和“二”是通用的。在古代汉语中,“贰”有时做数词用。解作“二”,有时,虽然和“二”的意义有关,但用法不完全相同。“贰”有时又作动词用,表示“重复一次”。“属二主”“有二心”“背离”的意思。有时用作形容词表示“不一致”,“不专一”等意思。例如。“法不二后王。”(《荀子王制》)一一法度不能背离当世的君王。
五、零位数不专门表示,文言文中无当“零”讲的字。(文言文中的“零”主要是“调零”“零散”的意思)。遇到有零位数时,仍是把间隔的位数连接在一起。如“汉行以来,二百二年”。(《后汉书郭晨列传》)就是三百零二年。
六、有的数目用两个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如“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古诗十九首》)。意思是十五的月亮又明又圆,可以一过二十就缺损了。
插图3七、古代汉语中的约数表示,如数目不大,常用相邻两个数词表示,如“若止印三两本,未为简易”(《活板》),有时也在数量词前面加“可”字,或在数字后面加“许”、“所”等字,如“谭中鱼可白头许”《小石潭记》;如果约数的数目很大,表示的方法是把相邻的三个位数连写。前面加数,如“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要注意的是此种表示法与相乘的数词容易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