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剑来中文圣和老秀才的三四之争,为何会以老
烽火戏诸侯的那一本剑来之中,最有意思的莫过于文圣老爷和老秀才的三四之争了。那两位老爷子都道理十分大的读书人,也是儒家学派的扛鼎人物,他们的学说,在古代的中国都是熠熠生辉。但是为何会以老秀才的黯然落幕而收场呢?
几所有人都知道,无论在什么时候,孔子的中庸之道都是儒家奉为圭臬的存在,其表达的内涵是执中又当求“中和”。就像为人一样,孔子所求的那一个道,就是从生而不知再到学习教化而达到的知,所以孔子注重教化。
作为开创了儒家学派的孔子而言,这一个中和自然就为后来者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道路。一个就是孟子所提倡的人性本善;而另外一个就是荀子所提出的人性本恶论。正如剑来这一本书中所写的那样,荀子虽然是一代大儒,但是无论在什么朝代,都是那一位不受待见的人。
正如剑来之中的那一位文圣一样,他的原型就是在过去中国的封建王朝之中占据了正统思想的孟子。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而这个世界会对人产生无限的考验,那些考验就是来自外部的诱惑。
于是,只有学习敬意,才能保存住那一份天真和善良,也只有学习,才能让所有人的善被真正聚拢起来,成为这个世界最核心的力量。在剑来之中,所有的读书人,都是以克己复礼为仁来要求自己的,修身养性。
而那一位老秀才就完全不同了,作为儒家的另外一位执牛耳者,以荀子为原型的老秀才的道理,就和孟子是完全相反的了。他认为人性本恶,认为通过后天的教化,人可以为善,这就是所谓的“化性起伪”。所以需要通过学习,来教化人,达到天下大同的世界。
先不说他们的学说究竟是对是错,就光说他们的排名争端。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剑来这一本书之中。老秀才的学说是远远比不上文圣的,这也就造成了那一个三四之争,老秀才天然的落在了下风。
在烽火的眼中,这一本剑来不仅仅是剑气长城的剑,更是这个世界的道理。无论是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个世界的道理永远都是有对错,分大小的。正如烽火借陈平安之口所说的老秀才的那些道理,这一剑,就是一个理。
那么为何在这个世界上,终究不是老秀才的学说占据主流呢,最后老秀才也落得一个黯然离场的结局呢?这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终究多的是人,而人才是那一个道理的主导。知行合一,这才是老秀才所要点明的最大的道理。
人间万事细如麻,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大道理,也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学说是可以奉为圭臬的存在。老秀才明白了这个道理,文圣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明白了道理并不代表就一定能做到。而对于人来说,复杂的人性也造成了老秀才的失败。
没有一个人愿意承认自己本来就是恶人,于是,老秀才自然会黯然离场。其实说到底,老秀才并没有错,人也没有错,世界也没有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那一个理字之上存在的。正如老秀才自己所说的那样,人间很多事,要多看,才能明白。有的时候文字终究是苍白无力。
说是老秀才与文圣的三四之争,其实是这个世界的道理究竟谁会认可的争端。正如老秀才给陈平安的那一本书,虽然不是他的文章,但是这也不妨碍他对这些文章的认同。看过了世界,才能真正地理解老秀才的道理,这也是为何朝堂上的人虽然读的是文圣文章,做的是老秀才之事的原因。知行合一,四个字简单,但是做到很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剑来:到了倒悬山的陈平安,终于明白了这个天下
剑来:剑气长城之下的陈平安,似乎终于明白了远行的道理
剑来中的诸子百家都是真实存在,而在古代为何儒墨道为何互看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