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文化漫谈为什么说藏而不露为上策,你

发布时间:2024/4/2 18:56:43   点击数:

中华传统文化中,根据《荀子·王制》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自然规律。“藏”则是万物的根基,藏,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人也要顺天时而活,唯有冬藏好了,才能根基牢固,厚积薄发。冬藏,就是让我们即使心有猛虎,亦能细嗅蔷薇,静待春雪。

道家也说“求道,隐而不发,藏而不露,下而不看,道家境界也。”意思是说,身居隐士而不抛头露面,像落花生一样埋在地底下藏而不露,观察事物分析事物不眼高手低、只默默地低头静思,增长见识。这才是道家所要修炼而成的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用“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聪明不露,才华不逞”等韬略来隐蔽自己的行动,可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万事万物需顺天应时,该潜匿在地下是就潜藏,静静的休养生息、蓄势待发,它们所展露的是“藏”的功夫。

引而不发、藏而不露,是通过“隐藏”本意、启人思考来达到委婉幽默的谈话效果,因此,一定要注意“隐”与“引”的结合。

其一、物之藏于节气,一切按部就班、井然有序。

譬如枝叶稀疏的桂树、花姿残弱的玉兰,无精打采的福木,甚至活动力大减的猫儿、狗儿和鱼儿,个个莫不是在养精蓄锐、伺机而动。它们显现的也是“藏”的功夫,正等待下一季的再出发。

其二、人之藏于横逆,足以力挽狂澜、扭转乾坤。

勾践藏于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终于一举灭吴,光复河山。韩信藏于胯下之辱、漂母进饭,最后拜将封侯,成就一番功业。孔明藏于隆中山野、躬耕南阳,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毅然出仕,大展身手。

其三、事之藏于情理,缓则圆、变则通。

“得饶人处且饶人”;势不使尽、福不享尽、便宜不占尽、聪明不用尽,留余地、铺后路,也是“藏”的智慧。如同书法藏锋,让人觉得圆润而流畅;文学含蓄,体现余波荡漾,韵味不绝;大师藏拙,有所不为,益见真章。

小结:万物之藏,在自然法度之中,顺天应时而已,而人事之藏,“用行舍藏”,本来也该如此。所以,关于“藏”的智慧,还是要回过头来,以自然为师。

“藏是一种形度,“露是一种深度,“藏”是为了更好地“露”,藏与露应适可而止,知藏避露是一种品质。“藏而不露”不仅是一种韬略,高贵的品质常常隐藏于平凡小事中,才能只有显露出来方能显其功用,竞争需要显露才能,也藏也露彰显人生智慧;“藏而不露”更是一种态度,一种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89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