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古人讲仗义每多屠狗辈,此话来源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10/7 13:09:33   点击数:
我们一直在路上,还没见过世间百态的炎凉,却已败给人情冷暖的无奈。荀子曾说:“人性本恶”,故需要后天的教育劝人从良。可惜书上皆是道理,书外仍难做人。因为,后天人心变化,实在难测。人有落叶归根,文有追本溯源。“仗义每多屠狗辈”,下半句极其嘲讽,那就是“负心多是读书人”。作为流传至今的千古名言,此话来源是什么?寓意何为?今天,咱们就来通过这幅对联,聊聊古时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起源何处?诗人曹学佺,好学、善著。时人评价他:工于诗词、精于音律、擅长度曲,被认为是闽剧始祖之一。曹学佺读了很多书,有过一段为官经历,风风雨雨一路走来,留下很多名篇佳句。“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就出自其手。曹学佺,是一位才子,更是一位刚正不阿的为官者。当时皇氏宗亲,骄横蛮行,喜养斗犬,赌博娱乐。更有皇亲国戚家的奴才,大街上放出斗犬撕咬路人。民不与官斗,百姓人人惧怕。于是,当这一恶行遇上满怀正义的曹学佺时,故事便开始了:一日,曹学佺审理了一个案件,案件的始末是这样的:皇亲奴才故意放出斗犬,一位秀才被斗犬扑倒在地,眼看着就要死于狗口,旁边冲出一位屠夫拿起屠刀剁了狗头,救下秀才。显然,屠夫摊上事了。皇亲奴才差遣手下,将屠夫捆绑起来送至官府,让官府判其死罪,人偿狗命。看到这件案子,曹学佺怒了,直接判屠夫无罪,并且要求狗主赔偿秀才医药费。事情闹到主人家里,皇亲岂会善罢甘休,毕竟寻常人命在其眼里不过芥草。为了扳回面子,皇亲要求官府重审,并暗中恐吓威逼秀才,承诺只要秀才肯改口供,便给其一大笔钱财。结果不出意外,秀才改口供了。说其不过是在与斗犬嬉戏,哪里知道屠夫恶从胆边生,竟敢杀了斗犬。看完状纸,曹学佺怒不可遏,当庭差遣衙役杖罚秀才,秀才受不了,于是招待事情原委,案件得以公正处理。恩将仇报,自古以来都是“狗血”戏码,奈何生活就是索然无味地重蹈覆辙。试想,若是屠夫没能遇上曹学佺,所面临的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千百年传承的道义、礼法的悲剧。事后,曹学佺判屠夫无罪,秀才革去功名。并且愤然在案卷上写下:“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千古名句,字字诛心,然后拂袖而去。寓意何为?曹学佺怒极所言,想来他不会料到,这句话会给后世读书人,带来多么大的伤害与误解。紧随其后,又有“百无一用是书生”、“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十有九人堪白眼”等贬低读书人的言论。曹学佺当然不是要贬低读书人,因为曹学佺自己就是一个读书人,且其读书之多、涉猎之广让人瞠目结舌。据说曹学佺藏书万卷,对于文学、诗词、地理、天文、禅理、音律、诸子百家,研究颇深。曹学佺讽刺的,是只读死书,不重德行的读书人。须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就如老话所说:“道理全在书上,做人却在书外”。不由让人想起某个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投毒案件”,室友间的几句分歧,竟会演变到置对方于死地,不谈其学问高低,只说其品行之恶劣,简直令人发指。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多数读书人,心是好的。书上的道理是读进去的,可能对于现在许多家长来说,将孩子送进学校有很大的功利成分,不过更多的家长仍然坚信,读书不仅可以明智,还可以正德行、教做人。同时告诫我们,不要小瞧“屠狗辈”。当今时代,“人人平等”是共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什么职位,大家在道德礼义廉耻方面没有高下。一位保洁阿姨,为了找到随手丢下装有十万巨款包裹的失主,可以连续五年苦苦追寻。人类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这些美德、素养。失去这些,哪怕学富五车,又与兽类何异。结语“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一句“诛心”言论能够流传至今,自然是因为很多人认同这个观点,哪怕认知有所片面,但不得不说,我们所处的生活,世态炎凉,总是让人心碎。历史证明,文明是会进步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大多数人的文化素质与品德修养,都是逐步向前走的。相信未来是美好的,这一点,值得庆幸。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94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