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中国文字起源考古发现一个神秘符号,已被中
瞧瞧浙江庄桥坟刻符(下图)、苏州澄湖良渚刻符、山东丁公陶文、骨刻文这些,它们距今都有四五千年啦,都能“连字成句”,甚至“连句成段”,这就表明在甲骨文之前中国就有文字了,而且和甲骨文还有一定传承关系。这么一看,就能很肯定地讲,甲骨文绝不是突然被哪位英雄创造出来的。
说到史书里提到的仓颉造字,荀子讲得挺明白,就是“喜欢写字的人很多,可仓颉造的字单独流传下来了”,只是仓颉造的字能流传下来。不过呢,现代考古显示仓颉造字这事儿不太靠谱。所以啊,更说得通的是仓颉改进、整理了文字,当然他也许也创造了一部分。
这么说来,中国起码有年往上的文字历史,只是传下来的文字比较零碎,也不怎么成体系,而且甲骨文也不是把它们全都继承了。但有个事儿:过去一百年的考古中,中国出土了好多年前的刻符,那这些刻符算文字不?在这当中,考古发现了一个神秘符号,证明中国的文字史已经有一万年了。
年,湖南常德澧县有个考古发现叫“彭头山遗址”,这遗址距今大概年,属于长江中游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总面积差不多3万平方米。
该遗址挖出了一些棒形坠饰,上面全都刻着一个特别工整、纤细又端正的符号(见下图,右边是山东大汶口遗址的头饰,学者觉得彭头山跟大汶口有文化关联)。
就这个符号的刻写状况来说,肯定是故意这么弄的,是要表达个啥意思。可问题在于,这个神秘的符号到底算不算是文字呀?
先不说这个神秘符号算不算文字,咱们来瞧瞧让人吃惊的考古发现:这个神秘符号竟然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接连现身。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在湖北宜昌秭归发现了“柳林溪遗址”,从那里出土了一件圆形的陶器,这陶器距今得有多年了,上面有好多符号,还特别工整、特别有序,像上面提到的那种神秘符号(见下图)就在其中。另外,类似“父”的符号,在陶寺遗址等地方也出现过,有学者把它解读成“文”。
柳林溪陶盘上的符号,整整齐齐很有秩序,肯定是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想法,那这个神秘的符号到底是不是文字呢?要知道,数字也算文字,要是上面的符号是数字,那就表明年前中国就有文字了。
在上世纪70年代,于苏州被发现的“澄湖遗址”里,考古人员发现了良渚文化时代的陶器,上面刻着一排四个字,很明显,在距今年的时候,中国文字就已经可以“连字成句”了。其中,下面图里左边数第一个是斧钺的形状,在甲骨文中叫“越”,左边数第二个符号,和彭头山、柳林溪的完全相同。
这些符号都能“连字成句”了,那它们能算文字不?还有,良渚文化那片地方,后来有了越族、越国,那陶器上的“越”跟后来的越族有没有关联?
在上世纪50年代,河南洛阳出现了“二里头遗址”,到现在已经找出20多个符号,其中有一个就是上面这神秘符号(见下图)。二里头找出的24个符号,如今学者大都觉得它们属于文字,而且多数跟甲骨文有着传承关系。
上面提到的那个神秘符号到底是啥意思,到现在也没完全弄明白。不过从甲骨文来说,这符号好像表示“五”,因为甲骨文里“五”跟它字形一样,西周金文里的“五”跟它更是完全相同。说不定,商人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文字,同时还吸收了别的族群的文字,像这个神秘符号可能就是吸收过来的。
可以看出,彭头山的神秘符号被不同时期的古人一直使用,这理应就是文字。
所以,学者刘志一在《湖南彭头山刻符考证》里讲:“不得不说,彭头山遗址出现了当下世界古文字史上的首个字符”。要是把彭头山字符之前的演变阶段也算上,那中国文字明显已经有万年之久了。
当然啦,在彭头山文化那个时候,汉字应该还在起源的阶段呢,当时的文字数量估摸很少,就只有像上面说的神秘符号那样的极少几个字符,甚至就只有上面说的那种神秘字符。而且,这个神秘字符在商代是被当成“五”来用的,可在这之前它的意思未必就是数字“五”。
最后,就本文的这个话题,有三点得说一说:
首先,就当下考古的发现来说,在甲骨文出现之前就有比较成体系的成熟文字了,可为啥没传下来,只是偶尔能发现一点儿呢?通过对甲骨文的考证能知道,大概是文字载体的问题,商代就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字了,之前可能也这样,可竹木容易腐烂,所以就没能留存下来。
其次,一直以来西方学者都觉得中国“甲骨文之前没文字”,可就比甲骨文还早的那些零星文字来说,这明显不客观,这里头肯定有一些傲慢和偏见。实话说,中国是没发现甲骨文之前成熟的文字系统,而不是甲骨文之前真就一个字都没有。
第三,在西方的历史叙事里头,碰到相似的文化,通常是谁出现得早就说谁是起源,所以他们就觉得“甲骨文源于楔形文字”。可彭头山字符、柳林溪陶盘、苏州良渚陶文这些都能证明,汉字的起源比楔形文字更早。那中西亚都找不到源头的楔形文字,为啥就不能是源于中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