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春秋五霸都有谁我们又该怎么理解春秋五霸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室衰微,已经无法再领导和规范当时的社会秩序。整个春秋时期,权力的指挥棒在诸侯国之间接力。后世把这一时期的历史描述为“春秋争霸”,其中比较出名的五位霸主,就被统一称为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来源考证
孔子
1.孔系。生活在春秋晚期的孔子在修订鲁国史料《春秋》时,首次提出这一时期的五位枭雄,即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后世很多记述,大多沿袭了孔子的说法,比如战国时期《孟子》、东汉《风俗通义》、唐《史记索引》等。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死于公元前年,此前的吴王夫差已经打败齐国、灭了越国,与孔子所在的鲁国会盟。
2.吴越说。后世也有不少史料把吴王夫差或者他老爸吴王阖闾列入五霸的,比如生活在春秋末战国初的墨子写的《墨子》、战国的《荀子》、唐《汉书注》等等。这爷俩二选一,凡是他俩出现,基本上,会捎带上越王勾践。
3.另说。比如民国出版的《辞通》中的五霸,把孔子的说法中的宋襄公替换成了郑庄公。清代《鲒崎亭集外编》更是直接在齐桓公之后罗列晋国国君,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等。当今通常说法
晋文公
翻看今天的中学生历史书本,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历史书已经把“春秋五霸”这样有争议的说法模糊掉了。而是采取了大家认可度比较高的四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而后用了一个“等”字。
笔者猜测其中有两层意思:第一,认可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即“争霸”;第二,肯定其中四位功绩比较卓著的霸主,否定了郑庄公和宋襄公,但没有明确否认作为后来者的吴王和越王。“春秋五霸”该如何解释呢
齐桓公
我们换个思路来理解。
“春秋五霸”,其实是春秋晚期,当时社会对这一时期的判断和总结。如果基于这一点,那么毫无疑问,孔子的提法是最符合“春秋五霸”的。最有争议的宋襄公,大可认为他是强行凑数的。但,作为同时期的孔子不会这么认为,因为宋襄公的一系列“仁义”和孔子倡导的周礼不谋而合。
同样延续这种思路,既然“春秋五霸”是这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特征,那么,“春秋五霸”可以引申为春秋时期大国之间的霸权争夺赛,尤其在齐桓晋文之后,实质上已经成为晋国和楚国对中原各国控制权的争夺。
基于上述理解,后世把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甚至把郑文公列为五霸,是作为后人对春秋时期的再次考量,认为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的功绩已经超过了孔子之前的宋襄公等。这是狭隘的“五霸”观点,是为数而凑数。
所以,现在的历史教科书把“春秋五霸”的提法,修正为春秋争霸,这是最符合史实,也是普遍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