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什么样的关系最可靠历史国学教堂

发布时间:2025/7/24 12:42:51   点击数:
什么样的关系最可靠?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看看一个故事:春秋时期,孔子曾经问过一个叫子桑零的:“在鲁国我几次被人赶出来,在其他国家如宋国、卫国、陈蔡等国家也没有得到好的招待,反而处处被人刁难打击,有一次还差点丢了命。在经历了这些灾难之后,我的亲戚朋友也都和我疏远了,这是为什么呢?”子桑于是给孔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假国有个叫林回的人,他在一次逃亡中把家中价值千金的金银财宝都丢掉,只是带上自己的孩子。别人就奇怪了,问:“孩子不过是个累赘,你为什么还要带上他?”林回说:“金银财宝与我只是物质利益上的关系,而孩子与我是天生就有的关系。当灾祸来临时,物质利益的关系就不可靠了,只有天生自然的关系才舍弃不了。”在这里,庄子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涉及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现象:在一些关键时候,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义,而另一些人会选择利?比如孔子的那些亲朋好友选择的就是利,看到孔子处于危难之中,就一个个躲得远远的;而假国的那个叫林回的人,在逃难的时候,丢掉大堆的金银财宝不要,只是带走自己的孩子,他选择的就是义。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林回之所以选择自己的孩子,就是因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当然比什么都重要。而庄子则有更深的说法:人在选择的时候,根据的是关系的不同。林回与自己的孩子是天生自然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无论如何也不可改变,而孔子与他的亲朋好友的关系是后天的关系,亲戚朋友对他态度的亲疏完全取决于物质利益,可以随时改变,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而不是“非如此不可”。所以说,自然而然的东西比人为刻意形成的东西更稳定更可靠。所以庄子才崇尚自然。庄子在这里好像是在进行一种道德说教,他继续引用孔子的话说:人与人相交要以精神而不能以物质,要做君子之交,而不是小人之交,“君子之交如淡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然而如果我们真的把庄子的话理解为道德说教,那就是没有很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因为庄子最反对的恰好就是道德说教。这正如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道德出,有大伪”。不管是老子还是庄子,都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因为只有自然的东西才符合天性,才真实,而人为的东西大多会违反天性,会虚伪。庄子讲的这个故事实际上是要告诉人们应当顺应天性,听其自然。只有自然的东西才是可靠的、永恒的,而人为的东西大多是不能持久的。正如这个故事中,林回和他孩子的关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而然的关系,所以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不能破坏,而他与金钱的关系,是一种人为的关系,随时都会改变。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庄子对人性的看法。对于“人”的看法,诸子百家是各不相同的。如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而庄子则认为人性“善变”,不可靠。正是因为对人性的看法不同,他们对治世的观点也就各不相同。如孔子和孟子认定人性本是善的,所以要治世就只要把人性中向善的东西挖出来,让普通老百姓讲忠孝节义,让君王讲仁政,这样社会就美好了。所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核心实际上是“修身”,当每个人都有修养的时候,这个社会能不好吗?然而,千百年来,没有哪一个朝代不是靠着刀与剑保护,而是靠着谦让仁慈就可以千秋万代。也许是看到这种思想的弊端,后来的荀子虽然也属于儒家学派,而对于人性的看法却大有变化。他认定人性是恶的,不可能指望天下人都通过道德的教化成为圣人君子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会出现坏人,或者说任何人都有可能变成坏人。所以荀子在讲“礼”之外,更讲“法”,认为只有制定法律制度,确定出一整套惩罚的规矩,人才不敢轻易起坏心。然而在庄子看来,不管是孔子和孟子的“仁”,还是荀子的“法”,都是人为的东西,而人为的东西就没有一个准性,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就是严肃的法律也可以朝令夕改,正因如此,天下才越来越乱。说了这么多,相信很多人都会好奇,那这世上什么才是稳定不变的呢?在庄子看来,只有“道”,也就是自然之道,这种道既不会生长,也不会消亡,更不会改变。我们就是要认识这种“道”,遵循这种道,世界就自然和平安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701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