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漫谈荀子的富国之道

发布时间:2019/9/3 18:44:05   点击数:

荀子的富国之道

荀子的文章《富国》是一篇非常精辟的经典著作。可以看作是荀子将儒学推向社会实践的总结。它从分析认识人的本性欲望为起点,论述了国家的富足之道,提出了一系列组织社会,发展经济,使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政治原则和方针策略。

荀子把富民提高到富国的高度来看。他认为“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民富与国富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让老百姓发财致富的过程,也就是富国兴邦的过程。

荀子说,实行王道的君主能够使全国人都富足,实行霸道的君主能够让士人(知识分子)以上的阶层富足,仅仅能够保存自身的君主只能使当官的富足,亡国的君主则是把自己的筐筐篓篓都装得满满的,把自己的仓库都塞得足足的,而老百姓却被搜刮一空。这样做的结果是,老百姓怨声载道,外敌来了不能自卫,出外

征伐不能战斗,那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

所以,荀子说,在他看来,昏聩的君主因为搜刮民财而灭亡,敌人得到这些物资而富强。肆意搜刮民财的人,所走的是招引盗贼、养肥敌人、灭亡本国、危及自身的道路。贤明的君主是不走这条路的。“忠信、调和、均辨(公平)”(《荀子·富国》)是统治国家的君主成就功业的最好办法。

所谓“忠信”,就是百姓对君主忠心,君主对百姓取信。上下一致,举国一心。所谓“调和”,就是社会的各个阶层协调,和顺。所谓“均辨”,就是社会公平,正义。统治国家的君主能够让社会上下互相忠信,各阶层协调和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流,这样的国家当然就“人归之如流水,亲之欢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荀子·富国》)。

荀子详细研究百家学说,提出了他的富国的基本原则:“节其流,开其源”。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开源节流”。

荀子提出的这个理财富国的基本原则,很经典,两千多年,历朝历代,都在用。直到现在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开源和节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开辟财源是富裕的基础。但是,源头再多,假如让水无节制地流淌,也会使一条水量充足的河水变成干涸。

国家富裕的源泉在哪里?荀子认为,源泉在人民之中。所以后人评论说,荀子经济思想的基本立足点,就是富民,鼓励人民创造财富。

在农业文明时代,荀子说,田野和农村是国家的财源之本,官府的货仓和粮仓是国家的财源之末。百姓把土地种好了,田地丰收了,老百姓富足了,官府的粮仓才会丰满。所以,国家不要只把眼睛盯着自己的仓库,要把力量放在富民上,要采取一切措施,鼓励人民创造财富。

如何富民?荀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政策方针。

第一,以农为本。农业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基础。没有了农业的丰收,饭碗里面没有了粮食,人民不但富不了,连生存都成问题。

荀子提出了许多发展农业的具体措施:比如减轻赋税;设立专职人员指导百姓提高种地的技能;兴修水利,修建水库,疏通水渠,预防水旱灾害;保护自然资源,规定在树木生长的季节不许进山砍伐,在鱼鳖产卵的季节不许下水捕鱼,制定法律,按时关闭和开放。国家用工,需要征调劳力的时候,不能耽误农时等等。

第二,以工商为贵。荀子充分估计工商业对社会的作用。他说,铁工、木工、陶工制造质量好的工具和生活用品,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商业活动,能让南北东西的物产和各行各业的产品,互相交流,互通有无,让四海之内如一家。

传统法家的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商鞅在秦国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以后各个朝代也都实行“重农抑商”。而荀子从富民和利民的思想出发,主张给工商业者许多优惠待遇。比如开放关卡,让商品自由流通。在关卡和市场上,只检查,不收税,给商人更大的利润,并且还要改善交通,设立宾馆,让工商业者行路和住宿方便。

因为荀子对工商业者的如此态度,所以,后人评价荀子的经济思想是“重农贵商”,而不是传统的“重农抑商”。

荀子在阐述他经济思想的同时,对那些危害经济发展的现象给予了尖锐的抨击。

他说,现在有些在上位的人,加重对金钱的搜刮来掠夺百姓,加重对田地的税收来抢夺百姓的粮食,加重对关卡和集市的收税来为难贸易活动,而且并不至此罢休,他们还伺机欺诈、玩弄权术、阴谋倾轧陷害,用这种手段来来摧残百姓。百姓清楚地知道这种人污秽肮脏,残暴淫乱,而将导致极大的危难与灭亡。因此就有了臣子杀死君主,下级杀死上司,出卖城池、违反节操而不为君主卖命。

为何产生这样的事情?没有其他缘故,这是君主自作自受。是“伐其本,竭其源,而并之其末,然而主相不知恶也”(《荀子·富国》)。把树砍了,让源泉枯竭了,把老百姓的钱财搜刮完了,而君主和丞相这些国家的当权者还不知道会产生严重的恶果。

总之,荀子的经济思想在批判吸收百家学说的基础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峰。

为什么荀子能够提出这样一套切合实际的经济思想呢?不是荀子坐在屋子里想出来的,是社会实践的给予。

荀子被令尹(丞相)春申君黄歇请到楚国,本是作为“国师”用的,希望荀子在君王的身边做上卿,当参谋。但是荀子不愿在君王身边做说客,他要去做县公,实践自己的治世主张。荀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荀子《儒效》)只有把理论在社会实践中实行,才能够真正明白对与错。荀子在兰陵先后做县公一十七年,《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强。”荀子在兰陵施政,影响到整个楚国,不仅让贫穷的兰陵富足起来,让整个楚国也重新强胜起来。实践证明了荀子的治世理论是正确的。

所以,思想家荀子,他的文章不是书斋里的凭空遐想,没有深入的社会实践,绝不会写出这等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具体政策措施的好文章。荀子在治国和发展经济方面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仍然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作者:刘志轩

编辑:陈国杨

邯郸日报《丛台周刊》主办

微互动

长按







































白癜风人民大会堂活动
白癜风患者能否服用金霉素软膏消脂肪粒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040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