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中考考纲文言文字第一篇

发布时间:2019/10/18 0:55:50   点击数:
1.比:?并列,挨着。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副词。接连地。“比比皆是”。?勾结。《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小人~而不周。”(周:结合。)“比周”常连用。《韩非子·孤愤》:“朋党~周以弊主。”(结党营私,蒙蔽君主。)成语有“朋比为奸”。?及,等到。《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到当阳,众十余万。”(当阳:地名。)以上?-?四项意义就读四声?顺从,和顺。《诗经.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克:能。)?比较。屈原(九章.涉江》:“与天地兮~寿,与日月兮齐光。”⑧比拟,认为....一样。《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每自~于管仲、乐毅。”?比喻。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白居易(与元九书):“讽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讽:用含蓄的话说明。)2.鄙:?周代基层行政区划,五百户为鄙。《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五~为县。”?边疆,边远的地方。《左传。僖公二十六年》:“齐孝公伐我北~。”《韩非子·存韩》:“边~残。”(边疆残破。)?庸俗,浅陋。《论语·子罕》:“吾少也贱,故多能~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未能远谋。”(肉食者:指有权位的贵族。)?看不起,轻视。《左传·宣公十四年》:“过我而不假道,~我也。”?谦词。谦称自己。《战国策·齐策一》:“~臣不敢以死为戏。”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垂问以~况。”3.兵:?兵器,武器。《诗经.秦风无衣》:“修我甲~。”(甲:铠甲。)”贾谊《过秦论》:“斩木为~,揭竿为旗。(揭:举。)成语有“短兵相接”。又指用兵器伤害人。《史记·伯夷列传》:“左右欲~之。”?军事,战争。《孙子兵法计篇》:“~者,国之大事也。”《汉书匈奴传》:“~连祸结三十余年。”?军队。曹操《置屯田令》:“夫定国之术,在于强~足食。”又指兵士。《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将军贺达等将~万人。”(将:率领。)[辨]兵,卒,士。兵多指兵器;卒指步兵;士为甲士。4.病?病情加重。《论语●子罕》:“子疾~。”泛指病,生病。《孟子.滕文公上》:“吾固愿见,今吾尚~;~愈,我且往见。”《后汉书.王充传》:“永元中,~卒于家。”(永元:年号。卒:死。)引申为:精疲力尽。《韩非子●初见秦》:“士民疲~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毛病,弊病。《庄子.让王》:“学而不能行谓之~。”《新唐书杜希全传》:“献体要八章,砭切政~。”?担心,忧虑。《论语卫灵公》:“君子~无能焉,不~人之不已知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郑人~之."病,疾。“病”常指病得很重,“疾”则常指一般的生病。“疾病”连用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病”含有“病重”的意思。比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疾病,卒于军。”译成现代汉语是:“诸葛亮病了,病得很重,死于军中。”另一种情况,“疾病”是同义搭配的双音词,和现代汉语没有区别。5.察?观察。仔细看。《周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于地理"。引申意义为看清楚。《商君书禁使》:“上别飞鸟,下~秋毫。”(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考察。《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焉;众好之,必~焉。《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信不然之物而诛无罪之臣,不~之患也。”(不然之物:不可能的事情。)?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史记刺客列传》:“严仲子乃~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郡~孝廉,州举茂才。”(孝廉、茂才:都是汉魏时期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6.彻?通达,贯通。《列子汤问》“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固执。)江淹《西州曲》:“置莲怀袖中,莲心~底红。”引申意义为:深透,透彻。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清峭~骨烦襟开。”(清峭:指茶清凉。)?通“撤”。撤去。《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平公不~乐。”7.乘?驾车,驱马拉车。《墨子》“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又指乘船。《诗经邶风。二子乘舟》:“二子~舟。”?登,升。《列子.黄帝》:“俱~高台。”《史记高祖本纪》:“兴关内卒~塞。”(乘塞:登塞,即守塞。)?趁着,凭借。《孟子公孙丑上》:“虽有智慧,不如~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将士~胜,进攻其城。”?压服,欺压。《尚书西伯戡黎》:“周人~黎。”(黎:周代国名。)《荀子.强国》:“三国必起而~我。”?追逐。《汉书陈汤传》:“吏士喜,大呼~之。”?计量,计算。《周礼会天官.宰夫》:“~其财用之出入。”《韩非子.难一》:“为人臣者,~事有功则赏。”计算的一种方法,即算术中的乘法。《淮南子。天文》:“以五~八,五八四十。”?sheng(剩)。春秋时晋国史书叫“乘”。后因此称一般史书为“史乘”。?sheng(剩)。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史记●陈涉世家》:“车六七百~,骑千余,卒数万人。”因为乘车驾四马,所以“乘"有时作为“四”的代称。《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大叔于田,乘~马。”又如“乘矢”、“乘壶”。[乘舆]帝王乘的车子。《孟子.梁惠王下》:“今~~已驾矣。”贾谊《新书。等齐》:“天子车日~~。”引申意义:帝王的代称。班固《东都赋》:“损~~之服御。”(损:减少。服御:指帝王的衣物等用品)8.从?跟随。《史记李斯列传》:“乃~荀卿学帝王之术。”(帝王之术:辅助帝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引申意义为追赶。《孙子兵法军争》:“佯北勿~。”(佯:假装。北:败退.)还可以使动用法:使.....随从。《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这个用法旧读zong.四声?顺从,听从。《左传.庄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也。”《荀子.天论》:“~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天去颂扬它,怎么比得上控制自然界的规律利用它.)引申意义为:任凭,听凭。杜甫《屏迹》:“失学~儿懒,长贫任妇愁。”?参与。《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政者殆而。”(殆:危险。而:语气词。)?由,自。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堂房亲属。《晋书.谢安传》:“谢安,字安石,尚~弟也。”(尚:人名。)?副,与“正”相对。《唐六典》:“司封郎中员外郎掌邦之封爵,凡有九等。一日王,正一品,食邑一万户;二日郡王,~一品,食邑五千户。”(凡:共。食邑:封地。)?zong(纵)。南北方向。《诗经.齐风.南山》:“衡~其亩。”(衡:东西方向。亩:田垄。)引申为合纵。战国时期六国反对秦国的联盟。李斯《谏逐客书》:“遂散六国之~。”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纵”。?zong(纵)。放纵,纵容。晁错《贤良文学对策》:“其行罚也,非以忿怒妄诛而~暴心也。”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纵”。?[从容]1.不慌不忙。《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尝闲~~步游下邳(pi)圯(yi)上。”(尝:曾经。下邳:地名。圯:桥。)成语有“从容不迫”。2.怂恿(songyong),鼓动人做坏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日夜~~王密谋反事。”9.当?对着,面对。《礼记.檀弓上》:“既歌而人,~户而坐。”王充《论衡变动》:“盛夏之时,~风而立。”成语有“当机立断”。⑧挡住。《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车辙。”?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如“当场”。《墨子。兼爱下》:“然当今之时”.占着,把着。李白(蜀道难)诗:“一夫~关,万夫莫开.”?担当,承担。《孟子.离娄下):“不祥之实,蔽贤者~之。”掌管,主持。(左传.襄公二年》:“于是子罕~国。”?适应,相当。《商君书。更法》:“各~时而立法。”?判罪。《史记.蒙恬列传):“~高罪死。”?应当。(后汉书.皇甫嵩传》:"苍天已死,黄天~立。”?diang(荡)。抵押。(左传.哀公八年):“以王子姑曹~之而后止。”?dang.当做。《战国策.齐策四》:“安步以~车。”(安步,慢慢地步行。)?dang.适合,得当。(礼记。乐记):“古者天地顺而四时~"10.道?路。《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不通。”(会:恰巧。)成语有“任重道远”。引申为:途径,方法,措施。《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得之,不处也。”(处:居,指占有.)?规律,道理。引申为道义。《孟子公孙丑下》:“得~者多助,失~者寡助。”?指道家,道教。《三国志.魏书.张鲁传》:“祖父陵,客蜀,学~鹄鸣山中,造作~书,以感百姓。”?主张,思想,学说。《论语,里仁》:“吾~一以贯之。”?从,由。(管子,禁藏》:“凡治乱之情,指~上始”(上:君主。始:开始。)?说,讲。《诗经:外储说2道》:“饰虚言以乱实,~古以害今。”?引导。《汉书.张骞传》:“唯王使人~送我。”?疏导。《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不如小决使~。上述??后来写作“导”。?量词。元稹《望喜驿》诗:“子规惊觉灯又灭,一~月光横枕前。”11、得?得到,获得,与“失”相对。《孙子兵法·军争》:“不用乡导者,不能~地利。”《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虎子。”事情做对了。《汉书·叙传上》:“历古今之~失。”得意。《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也。”(自得:自认为得意。)?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晁错《论贵粟疏》:“春不~避风尘,夏不~避暑热。”表示完成(后起意义)。聂夷中《咏田家》诗:“医~眼前疮,剜却心头肉。”12、定?安定,稳定。《周易·家人》:“正家而天下~矣。”曹操《置屯田令》:“夫~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术:办法。)平定。《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沛公~魏地。”(沛公:指刘邦。)?决定,确定。《商君书·更法》:“君亟(ji)~变法之虑。”(亟:赶快。虑:指计划。)《北史·邢峦传》:“于是开地~境,东西七百,南北千里。”(定境:确定疆界。)?副词。确实,一定。《史记·项羽本纪》:“项梁闻陈王~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薛:地名。)杜甫《寄高适》诗:“~知相见日,烂漫倒芳尊。”(芳尊:指酒杯。)?副词。到底,究竟(后起意义)。李白《答僧中孚赠仙人掌茶》诗:“举世未见之,其名~谁传。”?星宿名。即营室,二十八宿之一。《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之方中,作于楚宫。”(方:正。中:指南方中天。)13、伐?砍伐。《汉书·赵充国传》:“入山~材木。”成语有“伐性之斧”。敲打。高适《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关。”(摐金:指敲锣。榆关:即山海关。)?讨伐,进攻。《商君书·农战》:“兴兵而~,必取。”声讨。成语有“口诛笔伐”、“党同伐异”。?功劳。《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且旌(jing)君~。”(旌:表彰。)夸耀。《庄子·山木》:“自~者无功。”14、犯?触犯,侵犯。《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禁。”(禁:禁令。)《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数~边境”。犯罪。《北齐书.祖珽传》:“珽自知有~。”犯人。方苞《狱中杂记》:“及他~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危害。《国语.楚语下》:“若防大川焉,溃而所~必大矣。”15、方?方。《荀子·王霸》:“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规:圆规。矩:曲尺。)正直。《三国志·魏书·邴原传》:“志行忠~。”(志行:志向和行为。)?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十里”即纵横十里。《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七百里。”?方向,方位。《韩非子·扬权》:“事在四~,要在中央。”(要:指大权。)区域,地方。《孟子·滕文公上》:“远~之人闻君行仁政。”?地的代称。古时有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淮南子,本经》:“戴圆履~。”(圆:指天。履:踩,踏。)?方法,办法。《荀子·大略》:“博学而无~。”(博:广,多。而:但是。)处方,约方。《后汉书·华佗传》:“精于~药。”?两船并行。《史记·郦食其传》:“蜀汉之粟,~船而下。”两车并行。《后汉书·马防传》:“临洮道险,车骑不得~驾。”(临洮:地名。车骑:车马。驾:车乘。)?比拟,相比。魏征《十渐不克终疏》:“论功则汤武不足~。”(汤:商汤王武:周武王。?副词。正在。《史记.刺客列传》:“秦王~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将要。枚乘《上书谏吴王》:“系~绝,又重镇之。”16、负?背,用背驮东西。《庄子·盗跖》:“~石自投于河。”成语有“负荆请罪”。蒙受,遭受。《管子·法禁》:“废上之法制者,必~以耻。”?背靠着。《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海之国贵攻战。"(四战之国:四面受敌的国家。贵:重视。)成语有“负隅顽抗”。依仗。《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贵而好权。”(贵:尊贵。好权:喜欢玩弄权术。)?违背,背弃。《史记·高祖本纪》:“项羽~约。”辜负,对不起。《战国策·齐策》:“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之,未尝见也。?"?失败,与“胜"相对。《孙子兵法·谋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亏欠。《汉书.邓通传》:“通家尚~责数巨万。"(责:债。数巨万:数量很大。)[辨]负,任,担,荷。这四个字都是表示携带东西的方式。“负"是背,“任”是抱,”担"是挑,“荷”是扛。这四个字都可以用来泛指携带东西。17、赋?赋税。《管子·小匡》:“省刑罚,薄~敛,则民富矣。”(省:减少。薄:减轻。敛:征收。)兵赋,交纳的兵甲车马等。《左传●成公二年》:“此城濮之~也。”(城濮:地名。晋楚两国曾在此大战。)?授予,给予。《韩非子·八奸》:“~禄者称其功。”(称:适合,相称。)?论述,陈述。王充《论衡·对作》:“~奸伪之说。”朗诵(诗)。《左传·文公十三年》:“文子~《采薇》之四章。”(文子:人名。)创作。陶潜《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诗。”(临清流:到河边.)?一种文体,有韵,句式像散文。如宋玉有《风赋》。18、更?改变。《商君书·更法》“贤者~礼。”(更礼:改变旧礼制.)调换,交替。《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也。”《汉书·晁错传》:“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经过,经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日久则凃干而椽燥。”《汉书·张骞传》:“欲通使,道必~匈奴中。”?抵偿,《史记.平准书》:“悉巴蜀租赋不足以~之。”?另,另外。《后汉书·班超传》:“~立元孟为焉耆王。”(元孟:人名)再。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上一层楼。”(穷:尽,极。)?更加。《战国策.韩策一》:“弃前功,而后~受其祸。”?夜里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二小时(后起意义)。李贺《秦王饮酒》诗:“宫门掌事报一~。”(宫门掌事:指掌管内外宫门的官吏。)今有熟语“夜半三更”。[辨]更,改。更,可以替换。改,不能替换。19、故?事,事故。李商隐《行次西郊作》诗:“中原遂多~。”?旧,与“新”相对。《韩非子·五蠹》:“古今异俗,新~异备。”(备:指政治措施。)旧有的,原来的。《史记·文帝本纪》:“徙立~琅邪王泽为燕王。”老朋友。曹丕《与吴质书》:“昔年疾疫,亲~多离其灾。”(离:遭受。)?原因,缘故。《诗经·郑风.狡童》:“维子之~,使我不能餐兮。”《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答日:‘我晒书。””今有熟语“无缘无故”。?副词。故意。《史记·陈涉世家》:“广~数言欲亡,忿恚(hui)尉。”成语有“明知故犯”。?副词。通“固”。本来。《韩非子·难一》:“微君言,臣~将谒之。”(微:如果没有。谒:指报告)?连词。所以,因此。《论语·先进》:“求也退,~进之。(求:冉求,孔子学生。冉求做事退缩不前,所以鼓励他。)20、顾?回头看。屈原《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看。?探望、拜访。请葛亮《出师表):“三~臣于草庐之中。”?关心,照顾。《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贯:侍奉。女:同“汝”。你。)?副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后汉书·马援传》:“卿非刺客,~说客耳。”(说客:游说的人。耳:罢了)?副词。反而,却。《汉书.贾谊传》:“足反居上,首~居下。”21、观?仔细看。《史记·孙武传》:“吴王从台上~,见且斩爱姬,大骇。”观察。《荀子.议兵》:“~敌之变动。”成语有“察言观色”、“听其言,观其行”。?观赏。《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琦乃将亮游~后园。”(琦:刘琦。将:带领。)又值得观赏的景物和景象。范仲淹《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也。”?给人看,显示。《吕氏春秋·博志》:“此其所以~后世已。”又如“观兵”(炫耀兵力)。?认识,看法。《后汉书.文苑传》:“左右莫不改~。”?guan四声(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礼记.礼运》:“出游于~之上。”又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列观:一般的台观。)?Gguan(贯)。道教的庙字,道观(后起意义)。刘禹锡《玄都观桃花》诗:“玄都~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辨]庙,寺,观。上古时这三个字的区别很大。庙是祖庙,寺是官府,观是台观。后来,庙是一般的庙宇,其中奉祀的是“神”;寺是佛教的,其中奉祀的是“佛”;观是道教的,其中奉祀的是“仙”。22、归?女子出嫁。《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返回。《孙子兵法·军争》:“避其锐气,击其惰~。(惰:懈怠。)成语有“返璞归真”。?归还。《汉书.陈平传》:“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项王。”(使使:派遣使者。)?归附,归属。《孟子·公孙丑上》:“天下~殷久矣。”又归到一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若水之~海。”?归趋,归宿。《周易.系辞下》:“天下同~而殊涂。”(涂:道路。)?kui(溃)。通“馈”。赠送。《左传.闵公二年》:“~公乘马。”(乘马:四匹马。23、过?走过,经过。《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乘白马而~关。”过,过去。杜甫《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诗:“三伏适已~。”(三伏:三伏天。适:恰好。)?胜过,超越。《论语.公冶长》:“由也好勇~我。”成语有“过犹不及”。又过分,太甚。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陛下昼~冷,夜~热,恐非摄养之术。”?错误,过失。《商君书.开塞》:“夫~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厚薄:指大小。)又犯错误。《论语.学而》:“~则勿惮改。”(惮:害怕。)?访,探望。《史记·田叔列传》:“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卫将军。”(会:恰好。)?量词。表示行为次数。刘义庆《世说新语.纰漏》:“谢虎子尝上屋熏鼠。胡儿既无由知父为此事,闻人道痴人有作此者,戏笑之,时道此,非复一过。”[辨]过,越,逾,超。这四个字是同义词,但也有细微差别。“过”指一般经过,“越”、“逾"有时表示爬过,如“越墙”、“逾墙”。“超”的本义是跳过。比如“挟太山以超北海”。24、好?容貌美。《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鬼侯:商代诸侯名。子:女儿。)好,善。《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逑。”(逑:配偶。)贾思勰《齐民要术·收种》:“选~穗绝色者。”?友好。《诗经·卫风·木瓜》:“匪报也,永以为~也。”(匪:非,不是。)诸葛亮《草庐对》:“外结~孙权。”?hao(耗)。喜欢,喜爱。《孟子.离娄上》:“人之患在~为人师。”陶潜《五柳先生传》:“~读书,不求甚解。”?hao(耗)。古代圆形有孔的钱币或玉器,孔外叫“肉”,孔内叫“好”。《汉书●食货志下》:“肉~皆有周郭。”(周郭:边壁四周。)25、号?hao(豪)。大声喊号(號)柳宗元《童区寄传》“因大~,一.虚皆惊。”(虚:集市。)动物长鸣,大风,吼叫。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大声哭。《庄子·养生主》:“秦失吊之,三~而出。”(秦失:人名。)李白《北上行》:“悲~绝中肠。”(绝中肠:断肠,形容悲痛到极点。)?宣称,称。《史记,高祖本纪》:“沛公兵十万,~二十万。”(沛公:指刘邦。)?号令,命令。《庄子.田子方》:“何不~于国中?”《韩非子.初见秦》:“秦之~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莫若:没有一个比得上。)?称号。《史记·秦始皇本纪》:“采上古帝位~,号日‘皇帝’。”(采:采取。)又别号,指人名字以外的自称。陶潜《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焉。”(因以为号焉:就把“五柳”作为自己的别号。)26、还?返回。李白《蜀道难》诗:“问君西游何时~。”?交还,归还。《史记.滑稽列传》:“诸侯振惊,皆~齐侵地。”(齐:齐国。)?通“环”。环绕。《汉书●食货志上》:“~庐树桑。”(庐:房舍。树:种。)?xuan(旋)。旋转。《庄子.庚桑楚》:“寻常之沟,巨鱼无所~其体。”(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xuan(旋)。轻快敏捷的样子。《诗经.齐风.还》:“子之~兮,遭我乎峱(nao)之间兮。”(子:你。峱:齐国山名。)?仍然(后起意义)。柳宗元《田家》诗:“子孙日已长,世世~复然。”(还复然:仍然是原来老样子。)27、会?会合,聚会。阮籍《咏怀》诗:“嘉宾四面~。”(嘉宾:贵宾。)特盟会,宴会。《孟子·告子下》,“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又会见,会面。《史记·留侯世家》:“与上~留。”(上:皇帝,留:地名)?相合,符合。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山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理会”●时机、机会王充《论衡·命禄》,"逢时遇会"。成语有"适逢其会"。?领悟,理解。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成语有“心领神会"。?副词。正好,恰巧。《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注意]在这个意义上“会”与“适”同义,所以两字可连用。司马迁《报任安书》:“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必然,一定。李白《行路难》诗:“长风破浪~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kuoi(快)。算账。[会计工汁会]算账的工作。《周礼、地官、命人》:“岁终则~计其收。?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秦和西汉时指今江苏苏州)。28、惠?仁慈,仁爱。《盐铁论·忧边》:“故民流溺而弗救,非~君也。”(流溺:指处于苦难之中。弗:不。)?恩惠。《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难矣哉!”?柔顺,柔和。《诗经·邶风·燕燕》:“终温且~。”(终:既。)王羲之《兰亭集序》:“~风和畅。”?通“慧”。聪明。《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29、及?赶上,追上。《左传,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车而~”?到,至。《荀子·王制》,“自古~今,未尝闻也。”涉及,牵扯。《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义”。?趁着。《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彼众我寡,~其未既济也,请击之。”(济:渡河。)?如,比得上。李白《赠汪伦》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汪伦送我情。”?和,与。《史记,南越列传》:“称病,不肯见王~使者。30、极(極)?脊檩,房脊。最高处。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不知便可登峰造~不?...”?尽头,极点。李贺《秦王饮酒》诗:“秦王骑虎游八~。”(八极:指八方最远的地方。)到极点。《吕氏春秋.大乐》:“天地车轮,终则复始,~则复反。”?最,非常。《庄子.盗跖》:“子之罪大~重。”?标准,准则。刘禹锡《天论上》:“建~闲邪。”(树立标准,防止邪恶。)?疲乏,疲劳。《汉书·王褒传》:“匈喘肤汗,人~马倦。(匈:胸。)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丞相小~,对之疲睡。”?通“亟”。急。《荀子●赋篇》:“出人甚~,莫知其门。”[注意]在古代,“极”和“極”是两个字,意义各不相同。上述义项都不写作“极”。现“極”简化为“极”。真正古代写成“极”的这个字,只有一个冷僻的解释:放在驴背上用来驮物的架子。31、计?算账、计算。《战国策·齐策四》“谁习~会”(会:年终账。)记载,登记。《管子?立政)“州长以~于多师。”(州长把情况登记在乡师那里。州长、乡师:官名。)账簿。《汉书?武帝纪》:“受~于甘泉。”(受:接受。甘泉:地名,)?盘算,谋划。《战国策?赵策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深远"。?计谋,策略。《盐铁论·利议》:“诸生无能出奇~”计,虑。这两字在盘算、谋划的意义上,只有细微的分别。计,着重在计划或策划;虑,是反复思考。32、济?过河,渡。《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楚人~泓而来。”(泓:水名。)成语有“同舟共济”。?成。《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夫~大事必以人为本。”?帮助,接济。《后汉书?何颙传》:“为求援救,以~其患。”有利,有益。《周易?系辞下》:“万民以~。”?停止。《淮南子?天文》:“大风~。"?(读做挤)。水名,故道在今山东。33、加?加在上面,放上。《庄子?马蹄》:“夫~之以衡扼。”(之:指马。衡:车辕上的横木。扼:通“轭”。驾车时搁在牛马脖子上的曲木。)施加。诸葛亮《赏罚》:“刑罚知其所~,则邪恶知其所畏。”(知道刑罚如何施加,邪恶的人也就知道害怕什么了。)?増加。《公羊传?昭公十九年》:“乐正子春之视疾也,复~饭则脱然愈。”?副词。更,更加。《左传?昭公三年》:“其如旧而~敬焉。”《孟子?梁惠王上》:“邻国之民不~少,寡人之民不~多。”?连词。加上,加之。《后汉书?袁术传》:“术兵弱,大将死,众情离叛。~天旱岁荒,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34、假?借。《左传?僖公二年》:“~道于虞以伐虢。”(虞、虢:国名。)凭借,借助。《荀子?动学》:“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宽容。《北史?魏世祖纪》:“大臣犯法,无所宽~。”?如果,假如。曹操《与王脩书》:“~有斯事,亦庶钟期不失听也。”?非正式的。《史记?陈涉世家》:“乃以吴叔为~王。”(吴叔:即吴广。)?假,与“真”相对(后起意义)。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庾太尉风仪伟长,不轻举止,时人皆以为~。这个意义在上古时代不说“假”,只说“伪”或“赝"。?假期,休假。《三国志魏书·胡质传》注引《晋阳秋》:“请~还家”。35、间?夹缝,间隙,空隙。《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而窥其夫”。?间隔,间断。《汉书?西域传》“~以河山”间或,断断续续地《战国策·齐策一》“数月之后,时时而~进。”?隔阂、疏远《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臣多~”。?秘密的,悄悄的《战国策·赵策》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入邯郸。?中间,期间《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置身其间,参与。《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焉。”?近来。《汉书?叙传上》:“帝~顔色瘦黑。”?量词。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三~瓦屋,士龙住东头,士衡住西头。”?空闲。此处也读作xian《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忧念遑遑,未有~宁。”(閒、间、闲上古没有“间”字,后代写作“间”的,上古都写作“閒”。“闲”的本义是栅栏,在一般情况下,“閒”和“闲”是不相通的;只有在“空闲”的意义上,有时写作“闲”。汉字简化后,“空閒”的意义写作“闲”。36、简?竹简《韩非子·外储说上》:昭王读法十余~而睡卧矣。”(昭王:秦昭王。法:法律。)书信柳宗元《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辱致来~,受赐无量。”(承蒙您来信,受益不浅。)?简易,简略。《论语?雍也》:“居敬而行~。”?忽视,怠慢。《吕氏春秋?骄恣》:“自骄则~士,自智则专独。”?选拔,选择。《诸葛亮·出师表》:“是以先帝~拔以遗陛下”?检阅,检查《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极~日,陈列赫然。”37、见?看见。《史记?韩非传》:“寡人得~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拜见,谒(ye)见。《左传?庄公十年》:“曹刿(gui)请~。”?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今有双音词“远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比如“见杀”。?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先公以礼~待,故得以礼进退。”今有熟语“见教”、“见谅”。?出现。《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彗(hui)星~于东方。"上古没有“现”字,凡出现”的意义都写作“见”。38、竭?干涸《左传·成公五年》“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完、尽《庄子·天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39、尽?完,没有了。《左传?襄公八年》:“楚师辽远,粮食将~,必将速归。”?竭尽,全部用出。《商君书?错法》:“功分明则民~力。”?达到顶点《论语?八佾》:“子谓韶~美矣,又~善矣。”(韶:舜时乐曲名。)?都,全部。《孟子?尽心下》:“~信书,则不如无书。”(书:指《尚书》。)黄巢《不第后赋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尽可能,尽量。《礼记?曲礼》:“虚坐~后,食坐~前。”(虚坐:指闲坐。)40、进?前进,与“退”相对.《论语?雍也》:“非敢后也,马不~也。”到朝廷。《商君书?农战》:“~则曲主,退则虑私。”出来做官。《荀子?大略》:“君子~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进献。宋玉《高唐赋》:“~纯牺,祷琁室。”?推荐。《史记?孙膑传》:“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忌:田忌,人名。孙子:指孙膑)?通“赆”,赠送的财物。《史记·高祖本纪》“萧何为主吏。主进。”41、居?坐。《论语?阳货》:“~,吾语女。”(女:汝。)处于。《史记?孙膑传》:“~辎(z1)车中。”(辎车:有帷幔的车。)②居住。《列子?汤问》:“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且:将近。)又住处。《左传·宣公二年》:“问其名~”③留,停留。《左传?僖公二十年》:“不有~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扞牧圉?”④处在某种地位或某个地方《世说新语?品藻》:“但布衣超~宰相之位。”(布衣:指平民百姓。)柳宗元《永州龙兴寺息壤记》:“永州~楚越间。”⑤占,占据。《礼记?王制》:“数各~其上之分。”⑥积蓄。《史记?吕不韦列传》:“此奇货可~。”⑦平时。《论语?先进》:“~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双音“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意义较虚。《战国策·齐策四》“居有顷,倚柱弹其剑”42、举?举起,抬起。《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百钧。”李白《静夜思》诗:“~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提出,举出。《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发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义兵以诛暴乱。"②推荐,推举。《左传?襄公三年》:“~其偏,不为党。”(偏:指任副职的人。)检举。王充《论衡?语增》:“吏见知弗举与同罪。”(见知:发现。弗:不。)③举动。《韩非子?五蠹》:“举行如此。”④攻下,占领。《谷梁传?僖公二年》:“献公亡號(gu0),五年而后~虞。”(献公:晋献公。虢、虞:古代国名。)⑤全。《左传?哀公六年》:“君~不信群臣乎?”成语有“举国欢腾”、“举世无双”43、具①准备,备办。《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卒乘。”具备,完备。《水经注?江水》:“须发皆~,因名曰人难也。”②饭食,酒肴。《战国?齐策四》:“食以草~。”(草具:粗劣的食.)③全都。《诗经·小雅?节南山》:“民具尔瞻”《史记·项羽本纪》“良乃入,具告沛公”。④陈述。《宋史·梁克家传》:“命条具风俗之弊。”(命:命令。条具:逐条陈述。)⑤器械,器具。《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令军中促为攻~。”(促为:急速准备。攻具:进攻的器具。)⑥才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皇甫谧《逸士传》:“儁亦称公有治世之具。”⑦量词。《史记?货殖列传》:“旃(zhan)席千~。”(旃席:毛毯。)44、俱②一起。《战国策?齐策二》:“衍也吾雠,而仪与之~。”②副词。全,都。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以孝称。”杜甫《春夜喜雨》诗:“野径云~黑,江船火独明。俱,具。二字都有“全”、“都”的意思,但“俱”的主要意义是两个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在这个意义上一般不写作“具”。45、聚①落,居民点。《战国策·赵策》:“禹无百人之~,以王诸侯。”《史记?五帝本纪》:“一年而所居成~,二年成邑。”(邑:小城镇。)②聚集,积聚。《周易?系辞下》:“方以类~,物以群分。”46、遽①送信的快车或快马。《左传昭公二年》:“乘~而至。”②迅速,急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仆人以告,公~见之。”③匆忙,仓促。《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景公~起。”④就,竟。《准南子?人间》:“唐有万穴,塞其一,鱼何~无由出?”(唐:塘。塞堵。由:从。)⑤恐惧。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孙、王诸人色并~”47、决①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孟子?滕文公上》:“~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禹~江疏河。”(疏:疏通。)水把堤防冲开。《汉书?武帝纪》:“河水~濮阳,泛十六郡。”(濮阳:地名。泛:泛濫。)②断,绝。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挥剑~浮云,诸侯尽西来。”③决定。屈原《ト居》:“余有所疑,愿因先生~之。”一定。胡铨《上高宗封事》:“太后~不可复。”④判决。《史记?陈丞相世家》:“天下ー岁~狱几何?”(岁:年。狱:诉讼。几何:多少。)⑤辞别,告别。《史记?外戚世家》:“姊去我西时,与我~于传舍中。”(去:离开。西:往西去。传舍:供旅客暂宿的房屋。)这个意思后来演变为了“诀”。⑥通“抉”。《史记·刺客列传》:“因自皮面~眼,自屠出肠,遂以死。”48、绝①断,断绝。《论语·卫灵公》“在陈~粮,从者病,莫能兴。”《准南子?天文》:“天柱折,地维~。”(维:绳。)②极,非常。《史记?伍子胥列传》:“秦女~美,王可自取。”《后汉书?东夷列传》:“所在~远,不可往来。”③超越,超过。刘义庆《世说新语?惑溺》:“寿矫捷~人,踰墙而入,家中莫知。”高超,绝妙。《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佗之~技,凡此类也,"④横渡,横穿。《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49、类①种类。《周易?系上》:“方以~聚,物以群分”类推。《墨子?公输》:“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②类似,像。《国语·吴语》:“臣观吴王之色,~有大忧。”王充《论衡?论死》:“其形不~生人之形。"③大抵,大致。《汉书?贾谊传》“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非吏之所能为也。”④条例。《荀子·君道》:“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榜样,标准。屈原《九章?怀沙》:“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50、临①从高处往低处看。《荀子?劝学》:“不~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溪:山谷。)成语有“居高临下”。从上监视着,统治。《穀梁传?哀公七年》:“春秋有~天下之言焉。”②降临,由上到下。《史记?准阴侯列传》:“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日:‘大王乃肯~臣。”到。《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而曹公已~其境。”《抱朴子?内篇?勤求》:“至老不改,≈死不悔。”③面对。曹操《步战令》:“~战,兵弩不可离阵。”(兵弩:指弓弩手。)成语有“如临大敌”。④对着书画范本摹仿学习(后起意义)。如“临摹”、“临帖”。⑤哭吊。《吕氏春秋·悔过》:“缪公闻之,素服庙~。”《汉书?高帝纪上》:“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三日。”伊晓婷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正规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的饮食问题和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053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