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中国儒学荀子的思想3君子小人之分

发布时间:2020/8/20 18:03:26   点击数:

《三枣红楼谈国学》(总第号)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任其自然发展,就是性恶的小人。如果能够接受礼的教化,并且照着行动,那么就可以“积礼义而为君子”。于是有了君子小人之分。成为君子,一要靠学习,二要考修身。修身就是把所学的知识落实到行动。

人有共同的本性,都是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的,怎么会有君子与小人的分别呢?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任其自然发展,就是性恶的小人。如果能够接受礼的教化,并且照着行动,那么就可以“积礼义而为君子”(《荀子·儒效》)。多做礼义的事情,就会逐渐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呢?荀子提出两条:一是学习,二是修身。学习,最好是向圣人学习,圣人作古以后,就学习他所制订的礼义,礼义就在他加工过的典籍中。儒家经典主要有《书》、《诗》、《礼》、《乐》、《春秋》,加上《周易》。这是当时儒家的经典。后来许多儒家又撰写、整理了一些典籍,后儒也奉为经典,于是有了“十三经”。这些典籍要专心学,要持之以恒,要学到老,学到死,“学至乎没而后已”(《荀子·劝学》)。修身,学习要改变观念,落实于行动,就是修身。荀子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可以为法则。”(同上)学习从耳朵进去,记在心中,化作行动,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典范。从行动上表现出来,才算学习好了。“故学止乎礼而止矣。”(同上)学习达到礼的标准,才算完成了。贫穷的时候要遵循礼,富贵的时候也要遵循礼。礼的标准不是死的、固定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总的原则是“以公义胜私欲”(《荀子·修身》)。要“与时迁徙,与世偃仰”,才能做到“应变曲当”。与时俱进,随时代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做到符合实际情况。荀子认为,君子主要自己努力,至于别人如何对待自己,不是自己所能强求的。所以他说:君子应该“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学习为了修身,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与此相反,不学习,学了不能实行,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自己不守信用,没能力,还埋怨别人不信任他,不重用他,这种人就是小人。时代变化了,情况也变了,还死守旧的一套,反对改革,或者没有自己的主见,一切听上级的,或者跟风随众,都是小人的表现。

来源:周桂钿著,中国儒学讲稿,中华书局,.01,第24页

(编辑:杨琪)免责声明

《三枣红楼谈国学》订阅号为非盈利自媒体平台,本平台发布的文章和作品仅供学习研究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您对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141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