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9/19 15:52:29 点击数: 次
荀子晚于孔子多年,晚于孟子一个甲子,而《荀子》已不再是名言警句式的论断汇集:凡二十六篇,绝大多数都是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分析递进,逻辑严谨的议论文。《劝学》、《修身》、《不苟》、《荣辱》、《非相》此前五篇与《沉思录》一样,属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基本价值观范畴。部分内容应该被启蒙教育阶段的基本教材所收纳。赞成荀子是儒家的,似乎意见占了多一半。黄:打个比方,荀子就像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兼顾了儒家的以民为本和法家的依法治国。魏:打左灯向右拐?王:李斯与韩非这两个学生就彻底打右灯转右了。荀子从孔庙被移出就是因为他披着儒家的皮讲法家的理。证据有二:其一,《性恶》在《非十二子》对孟轲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假设的源头做了切割,假设条件不同,理论体系一定大相径庭了。其二,《儒效》中,荀子聪明地将儒做了分类,一方面,从天子用人的角度,对儒做了俗人、俗儒、雅儒、大儒之分。另一方面从自我修养层级上把人分为了众人、小儒与大儒。从而实现了偷换概念,彻底突破了儒家的理论限制。一篇《非十二子》把几乎所有派系名士骂了个遍。树敌太多也最终使自己难以立足。华夏似乎没有逻辑和法的土壤,连同样“不法先王”的名家也被荀子鄙视;辩论和逻辑推论被认为是口舌之争(“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只强调法而不遵守辨别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以此窥一斑,如果让法家来主政,华夏可能更惨一些?儒家能长命百岁是不无道理的。《君子》篇中,荀子明确提出了要善于识人用人信任人。选人用人不仅应该不拘一格,更不能“株连九族”:老子犯罪被杀,儿子可用要用,哥哥犯罪被杀,弟弟可用要用。但在用起来,要做好亲疏长幼之分——这一点倒也无可厚非,其实孔子也说过,任人唯亲,举荐自己熟悉的人,并不是坏事。人家问那其他有才的人如何出头,孔子说自然有熟悉他们的人去举荐。如果说儒家是共产主义,那法家更像是现实主义。不能说谁错,不同阶段耳。先秦时期诸侯列强,谁用法家谁就能成为霸主。但辅佐之人大都不得善终。。。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aoqicar.com/xzjj/1617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