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中国百大影响力人物第29位荀子

发布时间:2020/9/14 16:30:31   点击数: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331581.html

荀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况,字卿,赵国郇(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一说今河北邯郸人。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说代表人物之一。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而这就需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就道德修习而言,荀子认为最高的要求就是“成圣”。荀子坚持自己理论的一贯性,认为在天生的情性方面,圣人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这就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战国末年贵族和平民因血缘形成的原有界限的消解。荀子认为圣人与普通人一样,只有经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成就自己。“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圣人与普通人、君子与小人,荀子认为其在先天本性上并无差别。荀子立论的意图并不在于从根本上废弃这种差别,反而是鼓励人们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凸现这种差别。人只有经过后天的努力,才有机会成为君子、圣人。仅就这一点来看,荀子的学说无疑更为今人所接受,人的思想、品德、学识、修养等行为,更多还是要依靠后天的学习、修炼、培养才能成型,“有教无类”正是如此。以往的儒家学者都曾建筑过自己的外王学,而且大都把这种外王学的正当性诉诸于天道、天命,很少有人能够从现实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源出处证明自己的外王学。荀子的经验知识的立场使他得以面对现实,回到现实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源出处。荀子注意到,人与动物的不同而且得以优异于动物的地方,是人能“群”,即人能组织社会。而人所以能“群”者,在于“分”。“分”即是建立社会等级,从事不同的社会分工,将社会协同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面对自然、战胜自然。“分”是组织社会的根本法则。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人性论出发,荀子提出了“名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以论证礼乐教化之必要性。在国家治理上,荀子非常看重“礼”。荀子认为礼从区分与调节不同人的利欲关系中产生结果。在治礼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及人的欲望,而要让物与欲两者相持而长,在物质的增长和欲望的增长之间保持平衡。

在荀子看来,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礼的作用则在对人的利欲的无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间不免有冲突。为了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于一种强制性。由此,礼转为法。因此,荀子常有“礼法之枢要”“礼法之大分”的提法,而以礼法并称。在荀子那里,礼是介于义和法之间的一个范畴。在义礼并称时,礼多是指道德。在礼和法并称时,礼多指制度。荀子说礼是法之大分时,既是指礼为立法的原则,又是指礼作为原则的道德立场。

法的制定和形式不纯属利益分配的问题,还有一个道义问题;法的一律化打破了贵族和平民的界限,使一切人平等。但是礼的持守却仍然使得有学养的人们不至于沉落。荀子可以说是顾及到现实的利欲追求和必要性而又坚持道德理想,力求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的思想家。

由于荀子终其一生都强调礼教乃是治理社会的最佳良药——与其用鞭子驱赶百姓,不如用道德教化百姓,使爱国守法、孝敬父母、夫妻和顺、朋友诚信等礼仪规范真正内化于心,所以荀子被后世认为是儒家代表人物。与此同时荀子又主张对那些不愿遵从礼教,执意作奸犯科伤害他人的人则要使用律法惩处,乃至以法行诛。

总而言之:

荀子的思想介于主流的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之间——相比主流的儒家思想,他看到了礼教将一切希望寄托在人性自律上的不靠谱;相比法家思想,他又不主张严刑峻法,以暴力手段治理天下。

虽说荀子自己认为是孔子的传人,同时被后人也列为“儒家”,但其思想偏向于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而他的弟子韩非、李斯等则在荀子法家思想的基础上越走越远,并应用于实践,从这一点来看,把荀子视为法家思想的奠基人也并不为过,因此笔者将其排在排行榜的第29位。荀子传世有《荀子》一书,内容基本都为荀子所著,其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其特有的风格,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比如以下几段: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用现代的流行语来形容就是,荀老师的文章举例精当,越形容越有画面,同孔子、孟子那种语录体的文章相比,已经有了标题论文的雏形,《荀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于成熟,对后世说理文章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170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