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世称他为卜先生。他小孔子四十四岁,位列孔门十哲,以文学见长。
子夏是个学霸,深得孔子所授“六经”的精髓;他天生是块做学问、搞研究的料,个人修身方面反而有些弱,所以孔子曾告诫他注意这个短板,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家店的学术,主要有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孔子从“六经”中发挥出的学问,以语言传的有《论语》、《孝经》,以心传心的有《大学》,及由此发展出来的《中庸》、《孟子》。它们主要由曽子传于后世,发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部分,就是“六经”本身及孔子直接解释“六经”的学问;这部分学问,以现在学术界掌握的信息看,主要由子夏传于后世,也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人甚至称他为孔门的第一传经大师。
孔子去世后,子夏受邀到魏国的西河(今晋南地区)讲学,受到了隆重接待,魏文王毕恭毕敬尊他为老师,魏国的文臣武将见此,争先恐后去当老大的同学,纷纷拜倒子夏的门下。这其中,出了一批闻名国际的大佬级人物,如段干木、吴起、李悝、禽滑厘、慎到等。
子夏精通《诗》、《乐》、《春秋》,对《易经》、《尚书》、《礼记》也深有研究。东汉的徐防说过:“《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
其实,徐防还说漏了两经。
第一为《春秋》,春秋三传中的《公羊春秋》与《谷梁春秋》,皆出自子夏的弟子之手。
第二是《易经》,有《子夏易传》传世。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孔子弟子,唯子夏于诸经独有书。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而毛诗之学,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传而至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五传而至大毛公。于《礼》则有《仪礼丧服》一篇。于《春秋》不能赞一辞,盖亦尝从事于斯矣。公羊高实受之于子夏;谷梁赤者《风俗通》亦云子夏之门人。”
在政治上,子夏得孔子的微言之旨,不再墨守孔子公开维护的西周式封建制度,而是讲顺应时势,改制变法,这使他与后来的法家,有了扯不断理还乱的暧昧关系。
有人说,荀子实际也是子夏一系的传人;这不是空穴来风,荀子为传《诗经》的大家,他传的就是子夏的诗学。
这就有意思了,荀子、韩非子、董仲舒居然都可能出自子夏一系。
韩非、李斯为荀子的弟子,他们后来公开与儒家为敌,不仅反对儒家的政治主张,还反对儒家的道统、学统。董仲舒发挥春秋公羊学之大义,赞同法家设计的政治制度,但主张恢复被法家破坏了的儒家道统与学统,他积极推动汉家政治儒化,使儒家凯歌高奏,走上了政治前台。
董仲舒不泥古不偏激,与时俱进,改制而不变道,他或许才是子夏之学的真正传人。
子夏在西河地区讲学五十五年,授徒三百,影响巨大,西河地区一些没有见识的妇女儿童,甚至认为子夏即是孔子。
子夏虽然高徒遍天下,但晚景比较凄凉。他晚年的时候遭受丧子之痛,哭瞎了眼睛,从此意志消沉,离群索居,在痛苦中离世。
安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