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非相三第天之荀子之二十一
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曰: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守法数之有司,极礼而褫。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前面说了人之为人是因为能分辨,分辨就是知道好坏不同,同时分辨就是遵守礼法,而守礼法就是学习圣王明君。但是历史上圣王明君那么多,学习谁呢?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文字流传着就没有了,音乐节奏也慢慢消失了,掌管司法的官员也渐渐忘了以前的礼法了。那么怎么办呢?就是圣王明君做得好的一定是闪闪发光的,这人在当世就是当世的明君,当世的明君就是天下的君主,如果当下的君主不圣明那另说,如果当下的君主圣明还去学别的圣王那就舍近求远了。
一般来说,要知道以前的事,先知道现在的事;要知道一万件事,先知道一两件事;要知道上古的事,先知道周代的事;要知道周代的事,先知道周代哪些人是君子。所以说以近知远,见微知著,管中窥豹,这是个本事。不是盲目崇拜。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所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妄人者,门庭之间,犹可诬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上乎?圣人何以不可欺?曰: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故乡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而不惑,以此度之。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有的人胡搅蛮缠,说闲话,说瞎话,说古代和现在的情况不一样,是因为社会治理的好坏是不一样的方法。一些个人就信了,觉得这是没有学好上古之法的事。其实这一帮人愚蠢的很,自己说不出什么理论;浅陋的很,自己没什么判断,所以人家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了,就是眼前的事他们都能被欺骗,就更不用说千年的事了。胡搅蛮缠说瞎话的人是啥人啊,睁着眼说瞎话,从大门到屋门这么远的距离他都敢说瞎话,更别说千年的事了。
那么圣人为什么就不这样呢,因为圣人知道别人和自己是一样的,从自己出发,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感情出发,形成感情共同体;发现规律进行类比,这样的话会发现,其实基本人性和基本方法是没有太多变化,一眼就看透了,古代和现在其实是一回事。知道这个道理,就知道类似的东西不管相隔多久都是同理的,所以那些靡靡之音,乱七八糟,七情六欲都不能迷惑他,就是这么个道理。
历史其实是有遗漏的,但是只有把握住人性的这个角度,再去审视历史,其实到没有那么难了,或许缺少的是历史事件,但历史感情一直都在。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无代明君也没传下个施政方针,不是他们不善于施政,而是年代久远了,就是传下来也传没了。大禹和商汤的执政理念方针策略不如周朝的完善,不是因为他们俩不会,而是年代久远了,传下来的不多。
一般来说传的久的东西,在过程中遗失了,留下来的少,简单;当代的就比较详细。但是简单的里面是有大事大原则大根本的,千年传下来所保留的这一点一定是精华;详细的就是乱七八糟零零碎碎的小事小细节小问题,是大原则的满地开花。但是现在愚笨的人知道简单的原则不知道详细的应用,知道事情的细节不知道根本之大道。这就是因为文件文字文章传下来太久的丢失,和他不是圣人不能类推回去与先古圣贤同情的结果。
为了稻粱谋,代卖乡关酒,品质推荐,亲身体验,喜欢请扫码下单。
乡关野酒是野夫亲自选做的,如果您读过野夫的《乡关何处》,曾有黯然神动,正好来一杯。(京东有卖,所有渠道价格都一样,通过下面链接买,我可以吃个肉夹馍或者鸡腿)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图片如侵权,留言,删。
孤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