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年臺師大歷史系碩博士學位論文摘要

发布时间:2021/4/20 23:15:58   点击数:

年臺師大歷史系碩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國古代史

整理者:

陳華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

論文名稱:夏商周三代聖王之形象研究——以先秦時期儒墨道法四家為主

研究生:陳君豪

指導教授:石蘭梅   

摘要:

形象由口耳相傳以及歷史敘述經過學者演繹而生。先秦諸子對聖王的描述方式主要有四:一是論其言行;二是描述事蹟;三是以前述言行事蹟為基礎而論證;四是歷經重複使用,使關於聖王的論述形象化,得直接以「夏禹、商湯、周文武王」代表他們此前曾被述及的所有言行事蹟。

先秦諸子透過這些描述形成了對於禹湯文武的評述,同時也形塑出了他們的形象,諸如:夏禹治水的堅忍不拔、商湯網開三面德及禽獸以及周文、武王一脈相承的仁義表現,這些聖王的形象代表著先秦諸子對於理想統治者的要求。

先秦諸子提出聖王的形象並非憑空想像,更不是單純追憶古史人物而後稱頌功績。本研究主要以先秦時期儒、墨、道、法四家文獻為主,除了道家,其他如儒家、墨家與法家,提及聖王之形象與事蹟莫不是為導正世間之亂源。不論是儒家強調的內聖外王、墨家提倡的兼愛非攻,甚至是為了富國強兵的法家學說,都有著諸子對於世間的關懷,此種人文精神亦是聖王形象形成的背後所具備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形象、典範、聖王、禹湯文武

論文頁數:

目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研究回顧4

第三節研究材料、方法與名詞釋義14

第二章夏禹的形象20

第一節謙而無私21

第二節無以間然24

第三節歌頌背後的爭議29

第三章商湯的形象34

第一節無私而重仁義35

第二節上事鬼神下能興邦39

第三節聖王或陰謀家44

第四章周文武王的形象48

第一節文王至德矣49

第二節湯武革命與武王形象的單一化53

第三節周文武王形象之觀察60

第五章聖王的典範63

第一節理想的統治者64

第二節名號並稱對形象的影響72

第三節聖王形象的典範化78

第六章結論81

徵引書目85

附表90

論文名稱:荀子與董仲舒的名實論研究

研究生:曹律麟

指導教授:石蘭梅、閻鴻中

摘要:

戰國時期興起了圍繞「名」、「實」關係的探討與論辯。先秦自有「名」的禮儀與文化傳統,而孔子在春秋時期提出了「正名」,名實論議題則興盛於戰國時期。戰國名實論主要有墨辯與名辯、《老子》與《莊子》、黃老道家的「刑名」,以及《韓非子》的循名責實。名實論議題延續至西漢前期,主要有《淮南子》的黃老「刑名」,以及《春秋》「正名」。

荀子與董仲舒參與了名實論的探討,他們各自透過《荀子》〈正名〉與《春秋繁露》〈深察名號〉、〈實性〉闡述名實論。他們有回應戰國的名實論者,也有透過名實論批評性善論的特徵。不過,他們的學術思想有明顯的差異。

荀子透過「後王之成名」,批評戰國名實論違反常識經驗與忽略歷史、制度與社會風俗習慣的由來。荀子主張「王者之制名」,期望王者維護常識經驗的原則,兼顧採納歷史、制度與社會風俗的依據,並重新建立「名」的體制典範。荀子從違反常識經驗與歷史的角度,批評性善論無法表達透過聖王禮義「化性起偽」的內涵。

董仲舒主張「名號」是「聖人」闡述超越經驗的「天意」,而結合具體意義與象徵意義的產物。「名號」本身具有後世值得效法的價值,也具有規範與批評現實政治的功能。董仲舒透過「性」的「名」與王者的「號」,批評性善論忽略了歷史的「聖人」在命名之初所賦予的王者教化意義。

荀子與董仲舒既有部分延續孔子「正名」的地方,也有與《春秋》「正名」一致的構想。在維護「名」的歷史與制度依據上,荀子與《左傳》一致。在推崇「名」背後的義理與批評褒貶上,董仲舒與《公羊傳》一致。

荀子與董仲舒在學術思想上的差異,說明他們是儒家內部兩種不同的學術思想,並先後因應戰國中晚期至西漢前期的歷史環境,而各自回應時代議題。

關鍵詞:名實論、荀子、董仲舒、正名、名號

論文頁數: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9

第二章 戰國至西漢前期的名實論背景綜述 21

第一節 《論語》的孔子「正名」與《春秋》「正名」 21

第二節 墨辯與名辯 25

第三節 《老子》與《莊子》的「名」 27

第四節 黃老道家的「刑名」 28

第三章 「後王」的「正名」:《荀子》〈正名〉的分析 33

第一節 「後王之成名」與「散名」 36

第二節 「王者之制名」與「約定俗成」 44

第三節 「散名」與「性惡」:批評性善論的名實論進路 51

第四章 「聖人正名」:《春秋繁露》〈深察名號〉、〈實性〉的分析 60

第一節 「名號」中的「天意」 62

第二節 《春秋》改制之「名」 69

第三節 「名號」與「王教」:批評性善論的名實論進路 79

第五章 荀子與董仲舒名實論的比較 89

第一節 「後王」與「聖人」的歷史觀差異 89

第二節 「散名」與「名號」:批評性善論的差異 93

第三節 兩種「正名」及其對名實論議題的回應 95

第四節 荀子、董仲舒與儒家「正名」的比較 

第六章 結論 

徵引資料 

論文名稱:南宋中央與地方的軍事訊息傳遞──以高、孝兩朝為中心

研究生:何昱璇

指導教授:陳昭揚

摘要:

本研究將時間限縮在南宋前期高、孝兩朝,探討中央與地方間訊息傳遞的體系,並聚焦在邊區與軍政方面。藉由研究中央與地方訊息往來的組織和參與的群體,觀察傳遞體制的實際運作狀況以及訊息蒐集處理的細部過程。透過戰爭時期與承平時期的比對,略窺訊息傳遞制度的內部層次變化與時間階段演變。進一步從訊息傳遞的角度切入,分析政權的運作、南宋皇權的升降以及中央對地方控制力的變化。南宋形成一套具有明確速度等級劃分與遞鋪法律規範的體系,但在內部官僚制度與外部戰爭動盪的影響之下未能達到預期的成效。邊境管理上的鬆散,促使人與訊息的跨界流動極為頻繁,形塑多元複雜的訊息蒐集管道。參與訊息處理、傳送與接收環節的群體,憑藉職權的行使對訊息進行控制與影響,進而促使訊息的內容被再製或扭曲。在這樣特殊的背景之下,訊息傳遞制度發展出南宋獨有的特色,而這個模式對後世影響深遠。

關鍵詞:訊息蒐集管道、文書傳遞、遞鋪制度、南宋前期

論文頁數:

目次:

摘要ⅰ

目次ⅱ

圖次ⅲ

第一章緒論1

第二章制度的破壞與重建17

第一節國家的遞鋪系統17

第二節中央的訊息處理機制36

第三章訊息的蒐集與傳遞51

第一節訊息的多元管道51

第二節傳送的過程66

第四章運作的成果與影響91

第一節決策與執行91

第二節統治與成效

第五章結論

徵引書目

論文名稱:從洪武時期聯姻提議看十四世紀中—韓國交之變化

研究生:張秀卿

指導教授:朱鴻

摘要:

明太祖以立國、家法之嚴著稱,特別是有鑑於歷代后妃、外戚干政問題,明訂后妃宮嬪必須採選自民間,不得接受大臣進獻,「恐其夤緣為姦,不利於國」,從而奠定了採選民間女子為正式途徑,自是成為明一代之祖制,獲得後世「超軼漢、唐」的讚譽。儘管明清文集、筆記中,不乏來自高麗、朝鮮女子的宮闈軼事,然大抵而言,並不影響帝王的聖明形象。

年代以來,隨著前輩學者對《朝鮮太祖實錄》的梳理,明朝皇帝秘密向高麗、朝鮮提出王室聯姻與採選後宮之相關史事,也逐漸為人所知,並多從明太祖、成祖「沿襲元代向高麗索求貢女舊俗」來解釋。儘管過往在明代後宮研究,抑或明廷向朝鮮採選女子相關研究中略有所提及,然關於該提議如何出現、又為何出現,仍未有進一步的探討。而洪武年間兩次聯姻提議的出現,不僅提供新的視角觀察元末明初中─韓關係〈元、明、高麗、朝鮮〉的發展,從中也藉以呈現出不同於過往印象中明太祖的另一面貌。

本文嘗試在明代後宮制度研究、明廷向朝鮮採選女子的研究基礎上,結合蒙元史、元末明初中朝關係,以及高麗末年─朝鮮王朝初期之國內政治局勢變化,呈現十四世紀中─韓的國交關係變化。

關鍵詞:明太祖、元麗關係、王室聯姻、李穡、李成桂、中朝關係

論文頁數:

目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二章明初聯姻策略的承襲及其歷史背景23

第一節前元殷鑑的反思24

第二節蒙古社會傳統及其天下的家產化30

第三節蒙元強權政治下之元麗王室聯姻36

第三章洪武二十一年結親之議與明─麗政治47

第一節《高麗史》中洪武二十一年之聯姻始末48

第二節元─明初之遼東經略與高麗北進政策58

第三節牧隱出使明廷與高麗政權危機69

第四章洪武二十九年再議結親與明─鮮政治81

第一節《朝鮮太祖實錄》中洪武二十九年之聯姻提議始末82

第二節洪武晚期之朝鮮表箋搆釁問題91

第三節洪武晚期明─朝鮮之遼東經營99

第五章結論

附錄

徵引書目

論文名稱:聖諭與教化——明代六諭宣講文本《聖訓演》探析

研究生:林晉葳

指導教授:林麗月

摘要: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頒布〈教民榜文〉,要求鄉里老人宣講聖諭六言:「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作為「勸民為善」、「勿犯刑憲」的二十四字「六諭」,自嘉靖以後,出現許多宣講六諭的文本,對六諭進行注疏與演繹。成書於嘉靖十五年()的《聖訓演》即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六諭宣講文本。

《聖訓演》收錄王恕疏解、許讚贊語,以及巡按陝西監察御史唐錡、陝西提學副使龔守愚、蒲城縣儒學教諭徐效賢、西安府儒學教授張玠等人的論議。除了成於諸多士人之手以外,又在馬理、呂柟等人關學脈絡下的連結中,可以進一步發現《聖訓演》深具關學「以禮為教」的特色。《聖訓演》共分為上、中、下卷,內容上分別融匯六諭演繹、改正風俗、重視女教等內容,中、下卷的內容明顯與陝西一帶的地域特性有關。

本文以明太祖「六諭」為核心,藉由分析六諭宣講文本《聖訓演》一書的內容,探討明代士人透過演繹六諭所闡發的教化理念及其影響。在明太祖開國之初的禮法政策下,「六諭」深具重要的教化目的。終明一代,「六諭」從木鐸之教的傳誦,發展至鄉約會講中的宣諭,以致士人開始對「六諭」進行注疏解釋,產出諸多六諭宣講文本。就社會史與思想史的角度而言,明太祖「六諭」可視為貫穿明代基層教化的基本內涵。

關鍵詞:六諭、聖諭六言、《聖訓演》、聖諭宣講、關學、以禮為教

論文頁數:

目次:

緒論1

第一章教民榜文:六諭宣講的起源與發展15

第一節明代六諭的緣起15

第二節六諭宣講形式的變遷28

第二章聖明之治:《聖訓演》的編纂40

第一節編纂及注疏者簡介40

第二節《聖訓演》的體例與架構48

第三章聖訓明明:《聖訓演》的內容57

第一節六諭的疏解57

第二節婚喪與正俗75

第三節婦德與女教87

第四章以禮為教:《聖訓演》與明代的地方教化93

第一節《聖訓演》內容的流傳93

第二節地方教化的實踐99

結論

徵引書目

論文名稱:明萬曆時期北京寺院修建及其功能之研究

研究生:倪溎嬪

指導教授:朱鴻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明萬曆時期北京佛寺的修建與功能,並以宮廷與政治面向觀察作為主體的佛教寺院。首先分析明代宗教政策對寺院興廢及僧官管理體系的內容。太祖制定寺院管理政策,對僧團統治有明確的政策規範,形成嚴整的管理系統,僧錄司管理天下寺院住持選任、僧人考試授牒及講經教化等事。僧司衙門設置於僧官住持的佛寺中,在洪武、永樂、嘉靖朝,僧錄司衙門所在地曾有過移轉。南京僧錄司自永樂北遷之後,漸無實質作用,但因皇帝禮遇仍見受封左善世統領教團之事,至正統年間開始,宗教政策轉向於寬鬆且不節制,佛寺限定政策與度僧考試、度牒發放等標準均被破壞,此時僧官職銜成為皇帝對僧人的封賞授銜,度牒的任意發放,令僧錄司僅具虛名,無管理之實。至弘治初裁撤受封的僧官員額,同時將南京僧錄司員額減半,掌印僧官降至左覺義。明初度牒政策,是以考試授牒,不需如前朝納銀給度,及寺田免於稅賦。當度牒政策破壞,許多人藉由購買度牒為僧,逃避賦役。同時寺田也遭官宦兼併,導致明中葉至晚明,許多的寺產藉由投獻、典賣等方式,實際掌握在世俗之人手中。

其次討論嘉靖時期大量毀寺直至萬曆時期北京佛寺恢復盛況。嘉靖朝的廢毀佛寺政策,初期是為了整頓武宗朝的弊端,而後皇姑寺的廢存,是世宗與議禮派官員對佛寺採取的肅清政策,背後目的是為解放明中葉被勳戚與宦官控制的寺產及寺田。接著探究萬曆時期慈聖皇太后宗教信仰與神宗對於佛教的護持與限制。萬曆年間北京大量創建佛寺,與慈聖皇太后的護持及推動有所關連,透過宮廷佛事活動的場地、敕建與捐資重修北京佛寺之事宜,藉此審視佛寺的建置功能。最終論析北京佛寺修建政策對北京佛寺的影響,佛寺選址與其分布的關聯,並以承恩寺、慈壽寺、萬壽寺等個案,探討建寺之契因與佛寺所具之作用。

關鍵詞:萬曆、慈聖皇太后、僧錄司、度牒、北京寺院

論文頁數:

目次:

第一章緒論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研究回顧4

三、研究方法與文獻材料17

四、章節安排23

第二章、洪武至嘉靖年間政策對寺院與僧眾的管理與影響25

第一節明初敕建佛寺與佛寺歸併政策25

第二節明初對僧團的管理政策35

第三節嘉靖年間世宗禁佛毀寺政策49

第三章萬曆朝佛教復興與宮廷佛教77

第一節晚明佛教復興的環境背景77

第二節萬曆朝慈聖皇太后奉佛與宮廷佛教活動79

第三節太后與神宗對宗教信仰的價值觀88

第四章萬曆時期北京佛寺興建與寺院功能

第一節北京佛寺修建方式與萬曆時期佛寺分佈

第二節萬曆時期佛寺功能建置舉隅

第五章結論

附錄

徵引書目

論文名稱:明萬曆至清乾隆「東林」之建構與歷史書寫

研究生:傅范維

指導教授:朱鴻 

摘要:

本論文以明清文獻典籍中的「東林論述」為題,從歷史書寫的角度切入,考察明萬曆至清乾隆文本建構的歷程、變化及其影響。之所以採用「建構」一詞,指的是書寫者詮釋之下的「東林」性質,因為「東林」兼具理學、事功、氣節三種面向,所以歷來就有「東林學派」或「東林黨人」定義之別。是故,本論文爬梳同一時期不同面向的「東林論述」,探究這一些曾和歷史主流並行、互相競合及互相影響的潛流,更深刻認識歷史上的「東林」。

綜合本論文研究所見,近代認知的「東林」歷史概念,許多觀念來自清代君臣、文人學者的再詮釋,並具體反映在清代官修典籍、私纂著作。即如「東林黨人」一詞,雖起自晚明門戶之爭的用語,然在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君主的朋黨論中,「東林黨人」就是明亡禍首,此一論述不僅遍及官修史籍、科舉試題上,甚至成為一種政治忌諱,此後著作中甚少推崇「東林」的立朝大節,而是書寫「臣節」觀之下的殉節死難,這一種政治影響直至清末。另一方面,文人學者自晚明即推動顧憲成、高攀龍等人從祀孔廟,雖然最後功敗垂成,但在孫奇逢、黃宗羲、萬斯同等人撰寫的「東林學術史」影響之下,構成今日所見的「東林學派」。

關鍵詞:歷史書寫、東林學派、東林黨、明史、清代

論文頁數:

目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問題意識1

一、民間與文人反應問題1

二、官方與《明史》定調問題3

三、乾隆及其時代問題4

第二節研究回顧7

一、東林研究7

二、官修史籍與清代政治10

第三節研究方法13

第二章東林敘事的建構歷程16

第一節時人追憶中的東林前史析論16

第二節《三朝要典》中的三案書寫脈絡及文本分析26

第三節六君子故事的溯源及其演變47

小結58

第三章明末清初東林論述的變化60

第一節黨爭與亡國的反思60

第二節道德形象的再塑造65

第三節東林學術系譜之建構74

小結85

第四章官修《明史》的東林爭論及改寫90

第一節明史館內對東林的褒貶爭論90

第二節康雍時期君主的干預及影響96

第三節從《明史》卷本至武英殿本的變化

小結

第五章清代官方論述的再調整

第一節乾隆皇帝論述之下的黨爭亡國

第二節官修典籍對東林士人的重述

第三節方志纂修與社會記憶的調和

小結

第六章結論

徵引書目

年臺大歷史系碩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國古代史

年政大歷史系碩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國古代史

年臺大歷史系碩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國近現代史

年政大歷史系碩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國近現代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362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