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品读经典91荀子92颜氏家训
赵忠祥朗诵合集乔榛朗诵合集
舒婷诗文朗诵合集戴望舒作品朗诵合集
音频在文字后面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大约晚于孟子百年左右。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的讳,改“荀”为“孙”,因此又称其为孙卿。荀子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精通《诗》《礼》《易》《春秋》,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后世一些学者认为他是继孔、孟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
后来,荀子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赵国,到齐国首都临淄的“稷下学宫”去求学。稷下学宫充满了百家争鸣的气氛,不同派别、有不同思想的大师们,在这里各抒己见,相互辩论,宣扬自己的主张。在这种环境下,荀子认识到:现在各诸侯国有不同的政策,百家有不同的学说,其中必定有是有非,有治有乱。于是,他不再墨守儒家一家之言了,但也不是放弃儒家而另投他家,而是批判地吸收各家之长,兼取儒、道、墨、法等诸家思想,终使自己成为战国后期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
学成之后的荀子,在稷下学宫做过官,也到过秦国,最后到了楚国,楚相春申君任命他为兰陵令。春申君被害后,荀子居兰陵,主要从事著书和讲学的活动,李斯和韩非大约就是在这一时期,同时向荀子学习的。
荀子的思想集中记录在《荀子》一书中。对于这部书,世人争议不大,一般认为它的大部分章节均出自荀子之手,只有极少数篇章是荀子的学生或门人记录荀子的言行编纂而成。
综观《荀子》一书,其思想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自然、社会、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等皆有涉猎,堪称我国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那么,《荀子》一书的主要思想和文学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作为一位进步思想家,荀子对宇宙自然有着自己的看法。儒家认为“天”是有意志、有精神的宇宙万物的主宰者,这就是所谓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荀子认为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天命论”,在对它进行尖锐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天道自然的宇宙观,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的治乱和国家的兴亡是人为造成的,与天没有关系。荀子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认为人们只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认识、掌握自然规律,就能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荀子的这一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人强调荀子是唯物主义哲学家,就是从这一点出发的。
在治国上,荀子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为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隆礼”“重法”是其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荀子认为,礼可以制约人们的情欲,约束人们的行为,因此是治国之本,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除了礼之外,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治理国家必须礼法并重。此外还要做到“尚贤任能”“赏功罚过”。在治国方法上,荀子批评了孟子的“法先王”的复古思想,明确提出要“法后王”,强调要从现实生活中去考察过去的历史,而不要盲目崇古。在经济上荀子提倡要以农为本、开源节流、节用裕民、上下俱富。
在认识论上,荀子继承了孔子“学而知之”的思想,在肯定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的同时,强调人们要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实践,依靠外界客观条件获得丰富的知识。当然,仅仅获得知识还是不行的,还要有“行动”。荀子特别重视“行”的作用,认为“行”才是认识的归宿和终点,他说“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
此外,《荀子》一书还有很高的文学成就。荀子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荀子的散文脉络清晰,论证严密,气势磅礴,善用譬喻,言辞优美。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这样评价荀子文章的特色:“荀子的文章颇为宏富……他以思想家而兼长于文艺,在先秦诸子中与孟轲、庄周可以鼎足而三,加上相传是他的弟子的韩非,也可以称之为四大台柱。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
总之,荀子作为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像汉初政论家贾谊、晁错,唐代的柳宗元、刘禹锡和宋代的王安石等,都从荀子散文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作为一部集先秦诸子思想之大成的著作,《荀子》一书在今天仍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荀子》中谈到了修身学说。荀子讨论的修身的主体,即修身的实践者,上自天子,下至众庶百姓,也就是说社会上的各色人众,均被他纳入了修身学说的范围。换句话说,荀子认为,所有社会成员都应该注意修身,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乎规范。在这一基础上,荀子提出修身要先注重举止风范。这是因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的举止风范是给予对方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荀子就说:在行走时要恭敬谨慎,就像站在泥淖中一样,同时头部略微前俯,表示谦虚谨慎,切不可大摇大摆,会给人以目中无人之感。修身的第二方面是注重言谈,荀子讲言谈之法时说:谈话者的态度要庄重、端正、诚恳;坚持正确意见,不苟且退让,同时要善于用譬喻,有层次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对重要的内容,要兴致勃勃地讲出来,表现出珍惜、贵重、神圣的样子。修身的第三方面,是重视道德修养。其中“善”和“诚”是荀子尤为强调的,他说:“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又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此外,荀子还列举了一系列的修身方法,如择居慎立、博学省己、尊师重礼择友、注重实践、持养德操等。可见,荀子关于修身学说论述的是相当全面的,这些思想对当今人们为人处事不无借鉴。
其次,《荀子》中蕴含着公平公正思想。荀子要求“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也就是说社会层级结构对人应是开放性系统,要提供给人公平的竞争机会。不同能力的人,只要努力充实自己,发挥才学以贡献社会,社会就会视其贡献的大小,而反馈以相应的回报;反之,一个人若不珍惜既有的社会职位,不但不努力以贡献社会,反而有负于社会分工中的应尽职责,则应降职甚至受到处罚。这就是“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此外,荀子还提出“公生明,偏生暗”,特别是法律的制定必须做到公正无私,所谓“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明而私事息”。只有相关法律的制定是公正的,法律面前才能人人平等。在执行赏罚时也应对事而不对人,要做到分明与合情合理。
最后,荀子非常重视学习。《荀子》一书开篇就是《劝学》,其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认为,学习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没有学习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而学习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另外,荀子还洞察到了学—思—行的学习步骤,无论是学还是思考,最终都要用于实践,这比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前进了一大步。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要始终保持精力专一,不能为成见所束缚,重视知识的积累,培养“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提到家训类的著作,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的确,《颜氏家训》在传统中国是本很有名的书,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
那么,颜之推为什么要编这样一部家训呢?
颜之推生活在南北朝至隋时期。当时,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在此影响下,世家大族都希望族人能具有美好的品德、渊博的学识以及良好的个人修养,以使家族发扬光大。而南北朝又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乱世中能保全家族的最稳妥方式就是文化传家。因此,家中的父兄长辈常将自己的处世之道和原则用纸笔记录下来,传授给自家子弟,希望他们能够以此为鉴,安身立命。这是编写《颜氏家训》的客观条件。
从颜之推个人角度说,在他九岁的时候,父亲过世,其兄长“有仁无威,导示不切”的教育方式导致他“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成人后的颜之推深深体会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使后辈不重蹈覆辙,他将自己一生的经验教训写成文章,留给后人,这便有了《颜氏家训》。
就内容而言,《颜氏家训》共七卷二十篇,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论及家庭伦理教育及治家的方法、品德教育及修身治学的方法、为人处事及养生的方法,以及各种文化知识。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长辈教育子孙立身处世的需要,特别是它继承和发展了儒家“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思想,力主“治国有方、营家有道”的实用型新观念,并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因此,后人认为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化的家训著作,堪称家训之祖。
这部书受欢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平易近人的行文风格。颜之推用语通俗朴实,接近当时的口语。在写作方法上,他运用各种修辞,使文章深入浅出,深得人们的喜爱。
纵观历史,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不乏惊世之人。仅以唐朝为例,像注解《汉书》的颜师古,书法大家颜真卿,凛然大节、以身殉国的颜杲卿等,都令世人对颜家印象深刻,更证明了其祖所立家训效用的显著。于是,历代对《颜氏家训》都有着极高的评价,这部书能广泛流传,与其拥有如此高的社会评价不无关系。
直到今天,书中关于家庭伦理、道德修养、为学为人等方面的内容仍有借鉴意义。例如,颜之推认为长辈应尽早培养子女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果等到已经养成恶习再去纠正那就太晚了。而且提出家教的关键是父母,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法对子女的成长影响很大,必须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切忌“无教而有爱”。他还十分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意义,希望后辈能够谨慎交友,要向榜样学习。在书中,颜之推用极为推崇的语言记录了贤人的事迹,目的就在于此。
讲到这里,我们还需要弄清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为什么会有“家训”类的著作出现呢?
其实,家训是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指的是家族或家庭对子孙后代修身、治家、睦亲、处世、教学、婚姻、择业、仕宦等方面所立的规矩或告诫的话。一般来说,家教是直接的教育,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须是直接接触、面对面进行。而家训则可以间接传承,即创立家训的人不必和被传承的子孙面对面教授。在家训的规范下,在家教的保障下,以及在全体族人或家人的共同践行下,会形成一种家庭风尚,这就是家风。
家训著作的产生,首先与古人对社会秩序的体认有关。在古人看来,先确立家内秩序,方能建立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礼记·大学》中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就是基于这种社会责任。为调和家庭内部矛盾,规范家庭成员的言行,维护家内之礼,族长或家长就要制定家训,写于家谱中,悬挂于族祠或自家的中堂上,需人人皆知,人人践行,否则就要受到家法的惩罚。
另外,家庭也是儿童最重要的教育场所。而家庭教育的文本就是家训,一部好的家训对家族的生存延续往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了《颜氏家训》外,我们这里再介绍几种著名的家训类著作。
一是,袁采的《袁氏世范》。宋代人袁采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为人才德并佳。在任温州乐清县县令时,他撰写了《俗训》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后来,有人认为这部家训不仅可以施之于乐清一县,而且可以“远诸四海”;不仅可以行之一时,而且可以“垂诸后世”“兼善天下”,成为“世之范模”,于是建议将此书改为《世范》,《袁氏世范》由此得名。此书共三卷,论及父子、兄弟、夫妇、子侄等各种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阐明了家人族属和睦相处的准则,纵论了立身、处世、言行、交游之道,提供了持家兴业的经验,被誉为“《颜氏家训》之亚”。
再者是陆游的《陆游家训》。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家训不长,只有86个字,反映了他的家教思想。陆游认为家长要注重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在行为规范上要对孩子加强良性约束,这对今日中小学教育尤具启发作用。
三是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明末清初教育家朱柏庐著有《朱子家训》,又称《治家格言》。这部书以“修身”和“齐家”为宗旨,通篇劝人要勤俭持家、明辨是非,读书要志在圣贤,做官要心存君国。作者采用对仗的手法叙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处世方法,读起来琅琅上口,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名言,至今仍广为流传。
最后是曾国藩与《曾国藩家书》和《曾国藩家训》。《曾国藩家书》和《曾国藩家训》是晚清名臣曾国藩写给四位弟弟和两个儿子的书信,内容涉及治家、为学、处世等多方面。曾国藩十分重视对晚辈及子女的教育,他的家书全面反映了其教育之道,其中的精髓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如今,我们提倡对古代家风、家训的传承和创新。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人的家训中既然有树立基本价值观、培养行为规范的作用,但其中也充斥着男尊女卑、因果报应等腐朽的封建观念。因此,今天我们在读古人的家训时,要注意结合时代的需要进行取舍。也就是说,我们弘扬传统家训应与时代紧密衔接,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华,做好个人,服务社会,振兴国家,这样才能让传统家训精神在新时代散发出新的光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