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荀子ldquo成人rdquo思想
荀子“成人”思想研究
——基于成人与成己成物关系的辨析
作者简介
李记芬,女,山东临沂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
文章来源
原载《中国哲学史》年第2期
摘要
成人与成己、成物密切相关,学者或持成己包含成人成物说,或持成物包含成己成人说。但基于荀子成人概念的辨析,应当是成人包含成己成物说。成人,是指成为一个全人。全人既要成己也要成物。成己指向的是“内自定”,突出的是自我身心的德性成就。成物指向的是“外应物”,突出的是类意义上的整全发展。成人不是与成己相对的概念,成己与成物才是相对的概念;正是在成己、成物的交互发展中,成人才最终得以可能。
关键词
成人;全人;成己;成物
一、引论
“成人”是凸显中国哲学特色的一个重要问题。三年前,第一次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WCP)(年8月)就以“学以成人”作为主题。但何为“成人”呢?从词性上看,成人之“成”既可以是动词,即“如何成就为一个人”,强调的是做功夫及其完成的过程;也可是名词,指一个有充分成就的人,强调的是最终完成的结果,即“完人”或“全人”。朱熹在注解《论语》的“成人”概念时,便认为“成人,犹言全人”。[①]朱熹的这一解释,之后成为儒家的主流观点,今人杨伯峻也以“全人”为解。[②]人通过一切努力和功夫所最终成就、成为的那个人,就是完人、全人。对于成人之“人”的方面,并不主要是从他人角度来说,而更多的是从人自身而言,强调的是经历不同阶段和不同状态之后最终成为的那个人,也就是从一个不完全的人逐渐成为一个全人。
对成人问题的思考,在文献层面来说,最早从《国语》就已经开始了。按照《国语》记载,史伯与郑桓公的谈论中提到“平八索以成人”(《国语·郑语》)。“成”为动词,“成人”即是如何“成立为一个人”的意思。这里的“八索”,是对应八卦而言的。[③]以八卦对应人身,《国语》指出立八体、正人身,就是成立为人的方式。人身是多元素的混合,有头有腹,有足有股,有口、有耳、有手等;只有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协调、合作,人身整体的运行才得以可能。由不同而得人身之整合与整全,才是人成立为一个人的方式。
史伯的这种思考方式,在孔子那里得以进一步推进。《论语·宪问》记载:“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子路问怎样才能算得上是一个成人?孔子分别从智慧、无欲、勇敢、才艺、知礼、达乐等角度给出了解释。在孔子看来,成人概念突出人在社会中的不同面向的发展:人既要有智慧,也能廉洁;既要有勇、有才艺,也要懂礼乐等。只有发展了这些不同面向的人,才是成人。也就是说,《论语》是从智廉勇艺礼乐等全面发展的角度解释“成人”概念。
《论语》虽然是从全面发展角度强调成人之全,但在这种发展中,仍然还是强调德的完备。比如之后很多注家就从德上来强调此种全。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指出,此处从智廉勇艺乐等的发展中,强调的是要“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则材全德备,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中正和乐,粹然无复偏倚驳杂之蔽,而其为人也亦成矣。”[④]清代的经学家黄式三在《论语后案》中也顺此思路理解成人:“知廉勇艺,四人分得之,则为偏材,一人合得之,几于全德。”[⑤]不论是材全德备,还是全德,都意在突出德的全面、全备。当从德之完备意义上讲时,仁便成为孔子成人概念中的应有之意。按照孔子观点,只具备四材中任一材的人,比如勇,是不能称为仁人的。但仁人,却是必定勇的(《论语?宪问》)。成人,就是成为德性全备之人,也就是仁人。
以上注家对《论语》成人概念的解释表明,成人主要是就德而言的。这一思想在儒家其他典籍中也有所体现。比如,《中庸》提出人应该成就为有德的人。只不过不同于《论语》从仁之德上说,《中庸》更强调诚之德。拥有诚德的人,既成己也成物,凸显的是内外两方面的要求:“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按孔颖达《疏》,至诚之人不只是成就己身,又能成就万物之性。[⑥]按照这一思路,人的最终成就既有对己身德性的考虑,也涉及万物之性。
尽管和《论语》突出仁德不同,《中庸》强调的是诚的德性,但此种德性的成就中,《中庸》仍然还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4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