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书摘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书摘Ⅰ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书摘Ⅱ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书摘Ⅲ《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书摘Ⅳ《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书摘Ⅴ《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书摘Ⅵ从本质上讲,经典就是那些在学科上取得正典地位(canonicalstatus)的特定文本。(P)
关于如下的问题仍有激烈的争论:究竟是这个文风质朴的经典采自鲁国的编年史,孔子只是为它提供了口头注释,还是孔子本人写作了这些评介(notices)…中略…汉代初年,在这部著作的注释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有两种——《公羊传》和《谷梁传》,就是由后一种假设为基础的。其写作形式是教义问答集,由一系列的问答讨论组成…中略…这部文本究竟是由那些继承了孔子本人口述传统(oraltradition)的人所编写的,还是一部直到汉代才强加到原始文本(originaltext)之上的单独的叙事性论述(narrativeaccount)呢?洪业(WilliamHung,-)认为,它最终是以鲁国的口述传统为基础的,其文化取向基本是儒家的。(P)
在《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态度是矛盾的。这就意味着“对处境进行权衡”(权),对人进行评判,都应该持复杂的态度。(P)
我们不能绝对地肯定现存的“三家注释”——有可能在孔子去世以后很久才形成书面的版本——真正反映了孔子本人的观点,或者能反映孟子所见到的孔子学说的版本,尽管在风格上总的来说是儒家或原儒家的,但《左转》中的生动记述,并不能提供一种“纯粹”儒家伦理立场的褒贬判断…中略…尽管诸家注释也许并没有全面地反映孔子的观点,但《春秋》却注定要成为孔子观点的经典来源。其文本(经典和注释合在一起)因此就对以后若干世纪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P)
其中某些记述处理了围绕着权威伦理学(ethicsofauthority)中的伦理决疑法(casuistry)问题,但权威原则仍居于中心地位…中略…有必要在掌权者的丑恶行为与维护权威原则自身的需要之间进行明智的权衡。(P)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基本上只关心伦理政治行为的问题…中略…他努力将“封建主义”时代发展起来的一般性的伦理政治原则,应用于或多或少的已经中央集权化的时代。(P)
这一文本《周礼》试图提供的不外是周代初期的理想、政治结构的蓝图。在这里,“礼”是完整的制度性结构。周王朝的完善程度和它清楚表述出来的制度体系的完善程度关联了起来。然而,在《春秋》传统中,我们被告知的并非制度方面的内容,而是应当注意某些伦理政治性行为的规范和应当遵守的原则。(P-)
然而,在经历了长时间之后,占卜者对于它们所利用的占卜象征(sign)的样式以及情境轨迹(trajectoryofsituations)之间的“内在”关系的揣摩,使得它们得出了更为抽象的关于情境和象征之间的关系的概念。象征也许最终能够与正在出现的情境领域互相“共鸣”,这使我们认识到,与其说它是对于鬼神意志的反思,还不如说是对于某种内在对应关系的反思。这种关系与正在出现的场景的本质是对应的:这正如在占星术家那里,行星的组合机缘(conjunctures)是与人类的个人情景或政治情境直接产生共鸣的象征一样。(P)
《尚书·洪范》(意为宇宙论的“宏伟的计划”)为我们提供了九套范畴,人们之所以设计它们,是为了包含与支配个人经验和社会政治经验的全部领域…中略…从总体观点看,这篇论文的作者似乎属于儒家,他仅仅把占卜作为决策的一个辅助条件加以推荐,还强调了其它方面——如听取他本人的良心、官员、贵族和普通民众的意见。然而,在这里发现了一个明确的例证,表明占卜系统是如何与相关宇宙论的更大体系联合到一起的。(P)
在寻求这些取得了正典地位但又性质各异的经典的文本的共同特性时,人们首先会注意到,它们全都认同于一种公共身份(publicstatus)。尽管他们也许并不是神的启示,但的确起源于比个别“私人”的心灵更崇高的源泉。《诗经》中的诗歌反映的是民众和贵族官员的情感。《尚书》记载了身居高位的大人物如古代圣人尧舜和禹,或者文王、武王和周公的言行。他们位于政治权力顶峰职位上,有权发布训诫,他们的言语实际上已变成一种超越性的启示。礼经中保存的“礼”并不是人们通过法令和约定俗成颁布的积极法律,它们深深地扎根于“道”自身。这三种科目属于孔子传授给弟子的公共传统,《春秋》被看成是以鲁国的官方编年史为基础编订的,尽管孔子与其选择、编辑和解释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春秋》来说话,而不是直接表达他的私人判断,孔子使自己的学说建立在对历史的客观而公共的判断之上,他让公共事实自己说话。最后,《易经》的整个系统呈现为不断进化发展的启示,它从神话皇帝伏羲开始,中经文王和周公而延申至孔子本人,最后人们把“十翼”的编撰归于孔子名下,圣人君主也是私人,但他们还是体现了公共真理的超人。当然,在这里“布衣”孔子并没有以任何一部分经文作者的身份出现。然而,这有可能再次反映汉代初期人们为将孔子提升至德配王位的无冕圣人地位的过程中,人们所做的大量努力。在这里,孔子的根本目的是要使《易经》客观系统的内在意义现象出来,而不仅仅传递他自己的“私人”智慧。(P-)
经典似乎是公共的和“客观”的,这样说的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它们的权威基础,二是它们的内容。从总体上讲,它们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于“外在”的实在结构之上——人类就在这种结构中运行。(P)
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客观抉择(objectivedecisions)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但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内在过程几乎一无所知。(P)
狭义的礼学研究,很明显就是对客观规定的研究。籍助这些客观规定,有道德的人能够根据社会公认的客观行为规矩来表现其高尚灵魂,它仍将注意力集中于道德生活的“外在”方面。(P)
可以肯定,《诗经》的绝大部分内容似乎都把注意力集中于“内在生活”方面,甚至连《论语》也认为,《诗经》与情感教育有关,它使得充满感情的生活高尚化了,教育人们如何气愤和同情之类的激情升华,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情感。荀子似乎将诗歌——当然是用来唱的——与音乐的和谐效果关联在一起。由于要反对墨子,他的音乐观十分强调“古典”音乐具有使得人的兽性成分人性化的作用。然而,尽管在《论语》中,《诗经》和音乐都是本人学术观点关键成分,但仍然只代表外在的训练科目。因此,必须不断使其返回来源,要使学生本人认识到:应将这些科目与他们自己的内在心灵状态关联起来。(P)
在汉代初期,对于《诗经》曾进行过几段的喻义性解释,以便为君臣关系提供伦理政治的教训,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解释学模式。(P)
因而,假如人们非要谈论经书的共同精神不可,那么,它应当存在于它们对于外在结构——人类道德行为必须在这种结构之中才能产生——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4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