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邹卫平瞻联泺上仰徐公

发布时间:2021/6/20 17:47:44   点击数:

——徐北文先生留给济南的楹联佳作散议

邹卫平

鉴于当代济南首席名士、著名学者徐北文先生生前为济南许多风景名胜撰书过一批文采斐然、笔墨精到的楹联作品,年12月22日,我在济南市图书馆、徐北文纪念馆、山东省老干部诗词协会联合举办的“徐北文先生《济南竹枝词》赏析会”上曾提议,除了有关单位已对徐北文先生创作的诗歌、书法举办过学术研讨和赏析活动外,对他创作的赋、楹联等文学作品,也应选择适当时机,协同相关单位,举办专题学术研讨或赏析活动。因为仅徐北文先生所著,年由济南出版社出版的《海岱小品》一书中就收录了他创作的楹联、对联作品60个、赋文碑记类作品近10篇。加上尚未收录的,无论数量、质量都堪称当代济南同类作品之冠冕。

大家知道,徐北文先生是济南解放以来最早最多提出赓续传承、弘扬发展大舜文化的著名学者,并为此提供了宝贵的人文影响和学术支持。其中就包括舜文化内容的楹联创作。徐北文先生作为首任山东省舜文化学会会长,不仅以实际行动开了济南乃至山东省当代舜文化楹联创作之先河,而且是自撰自书、笔精墨妙,质量上乘、数量也多。在徐北文先生所创作的楹联、对联作品中,涉及舜文化题材的为数最多。仅笔者瞻览拜读过的就有:他为古历山(今千佛山)山顶卿云阁撰写的“邹衍讲学,伏胜讲经,济南喜沐齐风鲁雨;泰山若砺,黄河若带,历下欣同舜日尧天。”上联用两位济南籍古代名贤的事迹,赞颂济南历史悠久而厚重的齐鲁文脉。邹衍(公元前-前)春秋战国时期的济南人,著有《邹子》。主要提倡的学说是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称“谈天衍”,又称邹子。其生活的时代后于孟子。伏胜(公元前—前)字子贱。汉朝人。原为秦国博士,世称伏生。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伏生时届九十余岁,老不能行,文帝便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错前往求教,得29篇即是今之传世的《尚书》。撰有《尚书大传》。成为《尚书》文学派开山祖师。年央视新制作的《经典里的中国》第一集《尚书》主角就是伏生。下联用济南最显著的地理定位,泰山之北,黄河两岸引申出“尧天舜日”这一历代黎元最为推崇的太平盛世和政治清明的理想时代,以古颂今,十分贴切。

北文先生为古历山半山腰的闻韶馆撰联:“琴瑟友之钟鼓乐,凤凰归矣潇湘吟。”上联写出了馆名中“韶”字的来由。化用《诗经·国风·周南》“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的诗句描绘大舜所作《韶乐》的美妙演奏。琴瑟钟鼓是四种古代乐器。《荀子·非相》中云“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意思是:使人听从善言,比听钟鼓琴瑟更欢乐。作者以古人诗句中的这些美好意象,引出了下联馆名中“闻”字的结果,即“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尚书·益稷》)的典故。意为箫韶之曲的连续演奏,凤凰也随乐声翩翩起舞。仪,配合。凤凰为传说中的贵鸟,后多用以比喻后妃。“潇湘”一词始于尧时代《山海经·中山次十二经》。“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意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随着“潇湘”一词广为流传,并不断赋予新内容,作为美的象征,比如用作词牌《潇湘神》、戏曲《潇湘夜雨》、琴曲《潇湘水云》等,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大观园里,还设置了一个潇湘馆。毛泽东主席年所写的《七律·答友人》诗中的“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其中也有娥皇女英、箫韶意蕴。此外,全联还契合了大舜造五弦琴、弹琴唱《南风歌》《卿云歌》《思亲操》,以及凤凰为舜之化身的神话传说。

北文先生为古历山上的舜庙(重华宫)题神龛联:“皇英一体,肇神州为一统;日月重瞳,继尧帝而重华”。上联写了太行山以西部族领袖唐尧把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东夷部族领袖虞舜,肇始促成了华夏江山的大一统,也昭示着神州的统一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主流和必然。下联以拟人化的手法,把尧舜时代的圣迹比喻为天上的日月和人的双瞳,巧用了史称舜是重瞳(每只眼睛里双瞳孔,又名重华)的典故,赞颂了尧舜禅让的德懿和大舜的功绩。这幅楹联是徐北文先生舜文化楹联中的重中之重,高雅大气,寓意深长。与他为卿云阁楹柱所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卿云烂兮,纠缦缦兮”相得益彰。

他为古历山北麓的红雨亭题联:“蟠桃献寿,花雨缤纷映九点;翠柏逢春,薰风淡荡暖三齐”。上联紧扣亭名,近景写红色的桃花缤纷如雨,遥想花谢之后结出的也都是食之令人长生不老的仙桃。据《论衡·订鬼》引《山海经》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里。”又据《太平广记》载“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以仙桃四颗与帝,帝食则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宋人卢炳《临江仙》词中有句“戏采捧觞真乐事,蟠桃献寿千春,从今更愿子孙荣”。而依山北望,与这“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句)般祥瑞美景意境遥相映衬的正是著名的“齐烟九点”。下联又由收仙桃以增寿的金秋再次回到暖风摇曳翠柏的春天,作者尽取大舜所作《南风歌》中“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之意,为齐鲁大地祈福颂盛。与上联“九点”对仗的“三齐”,是古地名,泛指今天山东的大部分地区。据记载,在秦子婴元年(汉元年,前年)十月,刘邦灭秦。项羽分封诸王,项羽以齐国故地立故齐王族人田都为齐王,都城设在临淄,田巿为胶东王,都城在即墨,田安为济北王,都城在博阳,由此称为“三齐”。

他为古历山舜庙门柱题联:“昌言赓歌,君明臣直九州乐;齐政缚教,音谐律和四海同。”上联出处源于《尚书·益稷篇》中的君“昌言”,臣“载歌”,君臣默契配合的佳话。下联用典源于《舜典》中大舜命契说:“敬敷五教”;命夔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全联概括出儒经原典中所记录大舜的文功政绩。

年,济南舜耕山庄在征得徐北文先生赞同之后,将其独立完成的社科文史研究成果《大舜圣裔谱系图》制成石刻、铜牌等分别设置、悬挂在古历山南麓的宾馆大堂门侧、南风阁正门左连廊、五弦堂门侧、舜园四季厅东壁等处。不仅向中外来宾普及了舜文化知识,还令属于大舜后裔的廿多姓氏宾客增加了对济南和舜耕山庄的亲近感、归属感。当时,北文先生还为《大舜圣裔谱系图》题撰了两幅楹联。一幅是:“雨露湛深,历下田畴青未了;卿云烂缦,虞宫昭穆福长存。”抬头是“公元一九九八年六月吉日”,落款是“徐北文撰联并书”。另外,北文先生还撰写了一款供备选之用的下联“卿云烂缦,虞宫唱和乐长存”。横批“孝亲睦族”。上联把“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和“舜耕历山”的丰功伟绩,比作湛深润泽中华大地的千年雨露,以致“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甚而神州情未了。下联援用典籍所载:相传功成身退的舜帝禅位给治水有功的大禹时,大舜亲自撰词谱曲的《卿云歌》,并带领有才德的人、百官引吭高歌,描绘了一幅政通人和的清明景像,表达了上古先民对美德的崇尚和圣贤治国的政治理想。用《卿云歌》首句“卿云烂兮,糺缦缦兮”的意象祈祷舜裔后辈乃至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福祉绵绵。“昭穆”指上古时代的一种祭祀规矩,即所谓“昭穆制度”,就是古代宗庙的排列次序。《礼记·祭统》说:“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这里的“昭穆”是为了更吻合“圣裔谱系”主题的泛指。北文先生另拟的一款备选下联是“卿云烂缦,虞宫唱和乐长存”也很贴合《卿云歌》意绪。但考虑到舜裔谱系的主题,就选用了第一款。

北文先生更早时间专门为《大舜圣裔谱系图》题写得的另一幅楹联是:“仁民爱物,功高华夏千秋远;忠国孝亲,德泽子孙万世昌。”《尚书》云“德自舜明。”《史记·五帝本纪》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楹联作者把大舜一生,明德至孝,惠养黎元,阜财解愠,泽被后世的千秋功德都融汇于此联中了。也很照应舜裔谱系的主旨。

在徐北文先生所著,出版于年的《海岱小品》一书“海岱居联话”一章收录的60幅楹联、对联作品中,他为趵突泉源头北岸三圣宫的殿门楹联题写的:“趵突腾飞,三泉欢唱尧舜禹;中华昌盛,万代长明日月星。”为趵突泉公园内白雪楼题撰的楹联:“左揖易安,右招秋史;宗开历下,祖绍大东。”为大明湖曾巩政绩画像壁所撰题楹联:“北渚云飞,泺水历山迎帝子;明湖波净,莲歌渔唱念曾公。”都属于舜文化题材楹联中的嘉篇。

对上述徐北文先生撰书于上世纪末的十多幅舜文化主题楹联,我曾对其中几幅专门写过一篇题为《楹联礼送舜文化》的文章,先后发表在年7月16日的《济南日报》,同年9月14日的《中国旅游报》和年第1期《济南文史》等报刊上。年9月13日趁赴京公务的机会,在去首都师范大学欧阳中石先生家中拜访时,我还专门请中石先生题写了这篇文章的题目。

在徐北文先生所著《海岱小品》一书“海岱居联话”中,他还把分别为大明湖和万竹园题撰的四幅楹联的创作背景、涉及人物、历史渊源、典故逸闻、撰联主旨、写作方法、创新创意等都做了详尽记叙。可见他创作的每一幅短短联句,都体现出作者经年的博览群书、熟稔的地方史传,都凝聚和体现了作者的知识积累、人文修养、丰富阅历、系统思考、治学风范、创作灵感和过人才气。

如作者在提到创作《大明湖上明昌钟亭楹联》“金钟鸣处蛙声静,璧月升时客梦清”时说:“上联‘金钟鸣处蛙声静’者,由大明湖之青蛙不鸣叫的特点,联系到屈原所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念及此钟在文化大革命中之遭遇,故反其语而用之。吾乡词家辛弃疾‘雷鸣瓦釜,甚黄钟哑?’倘若有知亦可扬眉吐气了。下联则移姑苏之诗意到明湖之新境了。”

他在创作大明湖《藕神祠楹联》“是也非耶?水中仙子荷花影;归去来兮!宋代词宗才女魂”时,巧借清代由符兆纶撰《明湖藕神祠移祀易安居士记》(曾有石碑,今佚)的史迹,融济南市花荷花与李清照为一体,既有历史依据,又有奇思妙想。上联改汉武帝《李夫人歌》之首句“是邪非邪”为“是也非耶”,与下联援引陶渊明《归去来辞》的首句相对衬。

他在谈到创作《万竹园园门楹联》“二十四泉,清流遍绕楼台亭榭;万千个竹,绿意长存春夏秋冬”时说,上联为借重名人效应以增加该园文化气氛而自设难题,把二十四泉的名字标出。因汉语数目字中,从一到十,从百、千、万到亿,平仄字数量悬殊,搭配余地很小,徒增了对仗难度。下联,作者竟突发奇想,从计量竹子最为适宜的“个”字上找到突破口。循《史记》“木千章,竹竿万个”的用法。险中求胜地想出了紧契“万竹园”园名的神来妙笔“万千个竹”。

他在撰题另一首《万竹园楹联》“听泉临水榭,诗章犹唱王黄叶;浮白读聊斋,仙境原名通乐园”时,把曾购置此园并改名为“通乐园”(语义双关,通“乐”者,通于“泺”源也)的明代大学士殷土儋;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济南传说;以“黄叶下时牛背晚,青山缺处酒人行”诗句驰名、雅称“王黄叶”的清代诗人、曾居此园的王苹,一并和谐自然的融进一联。从而更彰显了万竹园的历史价值、文化底蕴。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年秋冬之交,徐北文先生为趵突泉公园因保泉护泉之需所建,有着三根立柱的三角型“天尺亭”所题撰的三句楹联:“水底洞天巧测脉,城西泉上最关情,历下灵源永相思。”首联“水底洞天巧测脉”抬头款识“公元二千零四年立冬”;中联主句“城西泉上最关情”右侧款识为:“亭凡三柱,以赵孟頫赠于钦诗为主句,左右各拟对句,环读可得楹联六幅也”;下联“历下灵源永相思。”左侧边款注文:“句末‘思字’有平仄二韵,可与左右句相调配。北文识”。这是一个因地制宜、不循惯例、世上罕见、极富创意的楹联创作。中心主句援引自赵孟頫《送山东廉访使照磨于思容》七绝:“林梢春动紫烟生,策马东风十里程。若到济南行乐处,城西泉上最关情”的尾句。两侧联句与中心主句的创作时间虽相隔约七百年,但文气一贯,毫不隔膜。且巧借尾联末字“思”的平仄双音调,使三个联句实现了多种组合的可能性。令观赏者无论围着“天尺亭”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浏览,抑或是隔句搭配,都能句读出楹联多幅。据笔者所知,这种楹联创作模式或许是史上“绝无而仅有”(苏轼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464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