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明哲汇群智共享1关于ldquo止

发布时间:2022/6/1 11:37:26   点击数:
各位匯友:非常感動與感謝春艳,把她非常寶貴的想法,花心思整理成文,讀完這篇知止的文章,感受到春艳把“用心深細”的精神,又提昇到另外一個更高的境界,我也深受啟發,藉此與大家分享。

——明哲

来源/第五课课后分享

作者/吴春艳(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

明哲平台已获授权

从“止”的词源追溯“精一”管理的哲学思想。“精一管理”是陈明哲教授创立的“动态竞争”理论的核心部分。“知止”是实现“精一管理”的具体方法。“止”字在商代就开始使用,追溯“止”字的内涵,从甲骨文的字形字义开始,是一个比较直接的途径。

01

“止”的字形溯源

“止”在现代语文中的基本字义为停止的意思,“止”古通“趾”,甲骨文的象形为脚趾,也象草木出土(图1),故许慎在《说文解字》曰:“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意思是说,止,就是下面的基址,它象草木初生时有基址,所以就用“止”字表示“足”的意思。许慎认为,草木基址是“止”的本义;足趾是它的引申义,而且“草木基址”和“足趾”之间有因果关系。古时候,“趾”和“址”都通“止”,许慎或许是想要强调“止“的静止的意思,才用“出有址”而没有“出有趾”,也有学者指出“止”的上部分很象草木的脚趾头,所以才与“以止为足”关联。图1“止”的甲骨文及演变不管怎样,许慎释“止”把草木与脚趾密切关联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其中的逻辑却令人费解,草木与足何以能关联?足为动物所属,其意义在于行,草木不行,何以象足(脚)?动物(人)之足又何以象草木一样发挥其功能?假设许慎的解释是对的,那么找到草木之址(趾)与动物(人)之足之间的关系,则是理解其逻辑的基础,我们不妨对许慎的解释做更深入的文本分析,并提出以下问题:

1.如果用一幅图表示“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那你看到“止”的图像是草的部分?还是根的部分?还是草和根连成的整体呢?

笔者以为许慎看到的是全体,而且强调的是下基的部分。图2中可见“止”有三部分:以土为基,土上可见草木部分;土下未见根基部分。根据许慎的意思,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土是分界,土下基未见部分决定了土上可见草木部分,因为土与根的关系使草木得到了固定的位置,故“止”的静止意思在这里也得到了表达。足的两大功能,或止或行,或静或动,在许慎的逻辑中,如果足的静止的意蕴可以与草木找到关联,那么“足”的行动部分在草木中如何得到表达呢?草木之静止与足的行步与停止又有什么因果关系呢?按照现代的逻辑知识,许慎的解释并不符合因果逻辑,那我们只能追溯中国语言的前逻辑。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发现许慎的逻辑前提或许是《荀子》的理论中,以“生”作为草木与人的共通媒介。

图2甲骨文“止”字蕴含的三个部分

2.“以止为足”的因果关系是什么?

根据以上我们对许慎释止的文本分析,“以止为足”的背后逻辑其实是草木(植物)与动物和人的关系。《荀子》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荀子认为,草木与人的共同点在于“生”。《周易·系辞传》中有一句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说文解字》曰:“生,进也。象艸木生出土上。“”,甲骨文的“生”字就用草木的破土生长来表达的,故古人对“生”的理解来源于草木的生发原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阴阳相交万物生”是华夏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中华古人生命观的基本思想。从古人造字的角度理解,草木之形之所以能象征“生”,是因为草的生长的阴阳相交之性比较明显。“生长”是草木的基本特性,我们都知道草木之“生”(发芽破土)的条件为阳光、水、温度,但往往忽略草木之“长”的力量来自于它的根系,如果说草木土上部分的生长力量主要来自于太阳之火,那么根系发展的主要力量则来自于地下之水的力量。根有多深,叶有多茂,草木的生长兼备了两种力量:向上的阳性力量与向下的阴性力量,甲骨文中“木”字也可见阴阳相交,根叶对应的意蕴,详见图3。《说文解字》曰:“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图3“木”的甲骨文蕴含天地上下意向之力

(图源于网络)

如果说草木之“生”的力量蕴含了天地相交的上下意向的话,那么人之“生”用足来表达倒也容易理解。与草木完全依赖天地生存的形态不一样,动物生存需要依靠自己觅食,足行万里,自然是生存的必然形态。相对于草木之生向天空与地心扩张的力量;动物则依靠脚印向地球四面八方扩张以求生,对时空的辨识应该是荀子所认为的动物之“知”的主要内涵,而人以“义”(仪)认识和掌握时间空间的能力又使其与一般动物区分开来。那么许慎说人之脚步应该向草木之生寻找启示的逻辑就通顺了。

在这里,人的脚印其实转化成了人的思维意识,在古人看来,人兼备水火阴阳之气、动物草木之性。从生存的本能来说,人更具备动物之能从而满足对物质的欲望,而草木所显示的天地阴阳之性相对来说却更难被人觉知,故认识天地阴阳之“生”就成为“足”所依止的目标。那么这里的足印就不仅仅是动物“求生”的足印,而是“观生”的足迹。人之所以能“观生”,或许就是荀子所说,人兼备“气、生、知”,更具备“义”之性质。“止”所内涵的观生的潜能,应该就是荀子所认为的人之所以为人的“义”的特性吧。

以荀子对万物之“生”的理论理解,“止”的造字原理(表1),以“址”为“止”或者以“趾”为“止”都通顺。

表1《荀子》万物之生的原理

甲骨文中的“止”的基本字形有两个:“”和“”,后者为商代后期所出,那么前者应是“止”更原始的字形。假设“”的造字者把止的上部分表达为草木之“趾”,从语言逻辑角度,“以止为足”就是显而易见的因果关系。根据荀子对万物之生的原理,“以止为足”即是指人追随草木生发的脚步,观察宇宙生化之道,我们在此称为“观生”。

相比许慎用“址”释“止”,“以止为足”更直接地表达了古人的原始思维方式。根据“互渗律”理论来理解草木之“趾”与人之足趾也就更简单了。(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路先·列维—布留尔提出“互渗律”是人类原始思维的基本特征。参见《原始思维》)在古人看来,草木虽不能像动物一样有足而行,但是草木借自然而生、藉自然而长,看似静止,却日夜不停而“行”。相比人在大地上留下的一步一个脚印,草木的脚印化作根茎枝叶、花果芬芳,走向了天空与大地。

古人希望人类也像草木一样,顶天立地,得到天地阴阳生发之力。阴阳思维是华夏文化的基础,天地作为宇宙的两极是万物生发力量的来源。故草木是沟通天地的象征,向上参天,向下盘根错节,渗透大地,所以中国有“建木是圣人天梯”的传说。

综上所述,从“止”的字形结构来分析,“止”是一种思维方式,建立在中国古人对生命认知的基础之上。万物之生源于天地水火之阴阳两气,两气相交而生草木,动物有“知”而满足生存的欲望,人能观万物之生而宜(义)天地之生,故人之“知”与动物之“知”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知”,故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有义”。《说文》曰:“义者,己之威仪”。义之所以成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自知”,即人的自我觉醒,也唯有自知,才能观万物之生与人之生的差别,从而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与天地相参。

02

“止”的字义溯源

根据以上对“止”字的字形分析,我们认为“止”是一种原始的思维方式(可用人类学的“互渗律”来理解),其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

1.“止”用三部分结构表达了草木之“生”的本义,“生”的现象是破土;“生”的根本力量源于水火阴阳两气相交;土,是阴阳相交的媒介,三者一体而成“生”的条件。

2.“以止为足”指出了人具有“观生”的潜能本质,也是人之“义”之所在。这种思维方式是中国式的“互渗律”,与草木融为一体而观草木之“生”。观生,即是观天地,观阴阳,即是观礼义之所生,即是行正道,即是测天量地建历算。溯源“止”字的深刻内涵,我们还需考察与“以止为足”相关的几个图像,经过学者的考证,这些图像与“正”、“步”、“行”、“道”字的原始图像有关。

图4商代青铜器上的脚印刻划

近期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上刻画的一个图案(图4),我们把它理解为“以止为足”本义的具象表现。东南西北四方的脚印表达了顺时针旋转的行步。脚步绕中心而行,中心或方或圆,中国自古有天圆地方的古老观念,方圆象征了天地,那么这幅图我们可以理解为“观天地”、“观阴阳”或“观生”,这就是我们前面分析的“止”的本义。

中间的方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仪”或者“义”。古代方圆代表了规矩,规矩最初的本义就是测量仪具,而“义”的本义就有“仪具”的意思。根据考古专家的意见,这个图像表达了步天历算的场景。这个场景与甲骨文的“正”字关系密切。“正”在文字图像(图5)可以理解为止于方或止于圆,后来演变为止于一。这里的“一”应该是天地运行之道的抽象表达。可见“正”的基本语境也始源于测天量地的天文历算。

图5“正”字图形

更深入理解“止”字的内涵,我们还可以考查“步”、“行”、“道”字的原始图像(图)。我们发现这三个字中都有“”这个元素,根据考古学家的意见,这个符号代表了太阳运动的投影轨迹,也是最原始历法测算中四时八方的象征。“道”字中有眼睛和脚印的组合,表达了人们通过测量日影并把其规律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实践中的道路和理论方法,这也是“道”字的本义以及引申义。

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行”于“步”的关系我们也可以在古人“天”和“地”的语境中找到对应关系,而“道”字从图像本身来看,并非后人所理解的仅仅是形而上的哲学概念,而是立足于“人”的观测特性,在脚步所止,目力所视的实践中总结出天地运行的规律,并把此规律应用到做人持家治国等方方面面,“道”成为了天人合一的路径和成果。

故在步天历算的语境中,“止”的终极目标是“道。“行”是“止”的规矩准则;“步”是“止”所运行的脚印痕迹。故,“道”是“止”的方向;“行”是“止”的方法;“步”是“止”的方寸。把“止”、“道”、“行”、“步”作为一个系统概念来理解,我们就比较容易回答大学之道“止于至善”的理念中“为什么”与“何以可能”这两个基本问题。根据前面我们对“止”字字形结构的逻辑分析,“行”“道”,是“止”的初衷,“至善”是“止”的指归。“知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起点,“至善”是人之“知止”的最高目的和目标。

图6“步”字甲骨文

图7“道”字甲骨文

图8“行”字甲骨文

03

“知止”与“精一”的关系

及其哲学原理

陈明哲教授提出的“精一”管理的哲学思想可溯源于儒家自尧舜以来的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知止”在儒家的思想中,往往被看作是儒者的修养功夫。《大学》有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是走向“仁”,走向“至善”的起点并贯穿始终。知止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行为方式,大儒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的学说,也强调“知止”作为基本功夫。

精一的哲学原理,我们也可以透过“止”的思想内涵来感悟。假设我们把许慎释“止”中“草木出有址(址)”与“以止为足”两部分组合在一起,我们就看到图9的场景,这个场景在古代天文学中称为立竿测影,24节气等历法知识都源于这种历算。

图9“知止”与“精一”原理图

道心即天地之心,以生万物为德,草木之“”表达了阴阳相交万物生的思想,是道心之生的象征,所以草木之“趾”贯天彻地,图9中我们可以用AB立竿以及中间的方框(或可称灵台)部分来表达;四方脚印就相当于“人心”。荀子认为人有两心:生而有欲,也有义,同时说“心知道,然后可道”(《荀子》)。散乱的脚印就像求利心;图9中绕着道心旋转的脚印就象征着人心与道心相合,这也是“知止”的内涵。“知止”的标的就是“惟精惟一”,就是“允执厥中”,而生生不息既是“知止”的载体,也是“知止”的成果,所以“精一”管理的核心理念是追求社会的长治久安,企业的长生持久。

由此看来,“知止”也是企业家实践“精一”管理的修养功夫。“知止”生生不息的哲学思想也是“精一”管理的思想源头。知止的起点是“观生”,即是“赞天地之化育”。天地以“生”为德,而人以“生(动)生”为善,达到天地人三才合一,方为“人与天地相参”。人能承继天地生物之理,与天地共参人类与自然生生不息之道。人,不仅是天地造化的旁观者,更是大道之生生不息的参与者和维护者。

企业家是否“知止”,首先在于是否把企业看作一个生命体,并且找到企业的“活性点”。如果“活性点”与宇宙生发万物的“道心”相接,那么“动态竞争”就有了源头活水。所谓“活性点”,就是阴阳相交之际的生发点。阴阳思维是“知止”思维的基本方式。明与暗、有与无、多与少、利与弊、危与机,这些阴阳对立的面向,我们用“波特竞争战略”的方法都可以辨析清楚,但是要找到阴阳交合之“机”,脱胎于华夏文化的“动态竞争”才能给予解决方案。

在图9中,我们看到“止”的阴阳交合之“机”就在中心立竿的确定,这根立竿可以称为“中”。有“中”,才有“一”,有“中”,才见“道”。“中”,不是不左不右的中间派。“中”也是一种状态,即是把这根看似没有生命的木竿激活,在木竿中见到天地之心与自己的心之融合。就如图9中知者收起散乱的脚步,聚焦于“中”,看到立竿投影的变化与规律,并让自己的脚印与木竿的“脚印”相合,即所谓人心与道心相合。

给企业赋予灵魂,激活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家“知止”的开始。

《明哲文选》于年12月25日正式出版,目前共3卷。如需购买请扫描以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70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