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明一个人有了自知之明,就意味着清醒了

发布时间:2022/6/20 14:13:05   点击数:
哪家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0321/6983144.html

《说文解字》中的“明”字,写作“朙”:“照也。从月从囧。”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颜鲁公书无不作朙者。”囧者,窗也;朙者,月光入窗也。

从“从月从囧”的“明”字,是后来的样子。许慎说,古文“明”字,从月从日。“在天者莫明于日月,故于文日月为明。”“明”字从日从月,天理也。

后来,“明”字还出现了另外一种写法,从目从月,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差不多都这样写过。眀者,明月为目之所见也。

这三种写法不仅仅是前后关系,其实也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从日从月之“明”,悬在天上,是光源;从月从囧之“朙”,月光进入窗户,是照耀;从目从月之“眀”,月光为目所见,是光亮。光明,一步一步走近了人,也一步一步为人所感认知。

“明”在《道德经》里多次出现,可以视为“明”字最深刻的引申义。

“见小曰明”。能够看清楚最小的物体,能够见人之所不见,就是“明”。比如“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比如“窥一斑而知全豹”。

“知常曰明”。“常”就是自然规律,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明”。为什么呢?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顺应自然规律,从而避免危险,用老子的话说就是:“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认识不了自然规律,就会挑衅自然规律,从而招致灾祸,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不知常,妄作,凶。”

“自知者明”。能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就是“明”。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永远无法了解自己。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又要广泛地学习,又要不断地反省,可见,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难。一个人有了自知之明,就意味着清醒了、觉悟了。

(尚之)

编校:米媛审核:王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71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