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七子:按去世年份排序、老子(约前年)孔子(前年)、墨子(前或年)、孟子(前年)、庄子(前年)、荀子(前年)、韩非子(前年)。
老子下落不明,逝世日期不准,除了孔子和老子比较早,其它主要活跃于战国时期。墨子曾向魏国存孙膑,韩非子为李斯所害;
诸子百家: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老子、庄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与老子齐名,世称老庄。逍遥游,放弃争斗,回归自然,庄生梦蝶,道家多隐士、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但是庄子的辨论却输了,因为对方是名辩高手惠施。
孔子向老子问学的故事记载于《庄子》一书,孔子说,老子像神龙一样深不可测。
老子西游一事,记载于汉朝刘向的《列仙传》紫气东来。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三位老子,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可见对于司马迁来说,老子是谁都不得而知了,到底那一个才是道家学派对的创始人。
鬼谷子:相传是老子的徒弟,身兼数家学问。
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最精通礼,主张以礼治国,孟子讲究仁。
礼是周礼,很复杂,有言:礼不下庶民,就是说周礼已经很复杂了,就不要强加于庶民身上。出自《礼记·曲礼》。亦见于《孔子家语·卷七·五刑解第三十》。
孟子的仁政: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因此被朱元璋骂大逆不道,差点要把孟子从孔庙里拉出来。对明朝来说,社稷是最重要的,毕竟经历了弱宋和元人入侵,国都没了,那还有什么民。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孟母三迁,孔母教子。孔孟之道。
孟子周游列国:但和孔子困厄陈蔡,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同,孟子和他的弟子在各国都享有丰厚的待遇。相同点是,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选择了著书立学的道路。
因为战国时期,用仁政只是一种宣传,表面尊崇,实际兴兵。
荀子:也是儒家学派,集儒家之大成,还是稷下学官的学官长,但没有入孔庙。
因为荀子的学说带有法治的色彩,提出了性本恶,与儒家学说相对立,还有他的两个学生,李斯,韩非子。一个焚书坑儒,一个抛弃周礼。都入不了孔庙。
韩非子:抛弃了儒家的礼,更注重法,认为像尧舜那样的圣君百年难遇,像桀纣那样的暴君也是世所罕见,而大部分的国君都是中人之资。法治才能使国不乱。
李斯:是大儒荀子的得意门徒,因主导焚书坑儒而被儒者视为仇敌。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劝架王、信天命,信鬼神,这点与儒家相反,儒家不信鬼信。
和鲁班有军事推演、最高领导者称为钜子,(弹幕:黑社会老大,但现代黑社会没有学到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而宋国先祖,是殷商王室。到墨子这辈时,已经从贵族降为平民,他是第一个平民出身的哲学家。
百家争鸣中的诡辨
邹洐:阴阳家,助燕,创立了金木水火土,五德相生相克的理念,提出了华夏九洲的说法,算是最早的气象学家。
李悝:李悝变法,《法经》,打官司要先进行射箭比赛,谁射的准,谁就赢,由此,百姓箭术日精,在与秦军的争斗中,射得秦军人仰马翻。
李悝死的那年也是卫鞅出生的那年,李悝能全身而退,卫鞅不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