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人文齐鲁陕西师大丁为祥谈荀子清醒的现实主
近日,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承办的“荀子公开课”第八讲在济南大明湖畔奎虚书藏楼举行。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丁为祥应邀作了题为《荀子的军事思想》的讲座。
丁为祥教授开篇指出,严格说来,儒者不议兵,故孔子自述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但儒家也要面对现实,所以孔子又强调文事必有武备。荀子的军事思想基本遵从儒家仁义原则,但因其要面对战国的攻伐大势,所以就有议兵的攻战关怀。
荀子生于赵国、游学于齐国、议兵于赵国、论风俗于秦国,这些经历和实践为他的军事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背景和条件。荀子把军事与人性、民心、政治、经济、音乐等因素联系起来综合考虑,不但继承发扬儒家学派仁义为本的军事思想,而且对诸子百家军事思想进行批判总结和升华,是先秦儒学军事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荀子》中的军事思想集中于《议兵》,亦散见于其他篇章。主要内容有:
一是用兵的根本在于团结民众,使民心一致,“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用兵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夺财富,而在于“禁暴除害”。战争是一种“行仁”的工具,这便是“仁人之兵”。二是以礼治军。认为只有用礼义教育军队,才能使军队齐心合力,成为“王者之兵”。而不懂得以礼治军,单纯追求功利,崇尚赏罚的军队是“盗兵”,这样的军队胜败不定,强弱无常。三是将帅要具备“六术”“五权”“三至”“五无圹”的素质。“六术”是对将帅在治军、营垒、行军、观察敌情、作战等方面提出的六项要求;“五权”则侧重于将帅的道德素质修养;“三至”要求将帅宁违反君命,也不要使军队处于或防守条件不好,或攻击不可击败之敌,或欺凌百姓的境地。“五无圹”要求将帅在对待计谋、事务、敌人、将佐、士兵方面要谨慎处事而不可疏忽。荀子军事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仁义”,也吸收了法家的一些思想观点,对早期儒家军事思想有所发挥和改造。丁为祥教授把荀子看成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荀子的议兵一方面指向攻战,同时也批评了田单、商鞅等法家纯粹以胜败为务的用兵之道。
丁为祥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案例辩证客观地分析了荀子的军事思想,并以此扩展到对现实社会人类生存的思考,饱含激情、发人深省,赢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张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