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假如秦始皇再多活20年,大秦能否国运传承

发布时间:2022/8/30 15:41:57   点击数:
APP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640.html

秦朝灭亡,不在于秦始皇能活多久,问题的根源出在了秦制上面。

一、反宗法制“小共同体”的秦律弊端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史其实是建立在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小共同体”上面的。国家政权的统治基础,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族”为单位。除了孤家寡人的天子以外,任何人都存在于宗族的结构之中。在宗族之外,不存在独立的个人,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脱离宗族是完全活不下去的。国家专制集权的一元化统治,所依靠的就是这种层层相属的宗族统治结构,才能保证政权的稳定。

中国的封建大一统始于秦,而奠定强秦的基础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虽然使得秦国能够成为七国之中军事实力、动员能力、经济基础最好的国家,但它本身是具有极强的反宗法、一族权、消解宗族这种小共同体的功用。

法家崇刑废德、扬忠抑孝,强制分加,鼓励“告亲”、禁止“容隐”,使得宗族很难容身。《秦律》还提倡为宗法制所不容的个人财产权,也就是每个人都是社会个体,不存在共同财产,家人不能夺取个人的财产,一旦出现这些问题,无论是父母妻儿都要入罪。

这种在性恶论理论思想指导下黜亲情尚权势的律法政策,很容易引发的极其严重的家庭社会问题。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就指出: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

意思就是:秦国人家中富有的,儿子长大成人就与父母分居,家庭贫穷的,儿子长大后就出去当卑贱的赘婿;儿子借农具给父亲,脸上显示出一副施恩的表情;母亲来拿簸箕扫帚,立即就遭到责骂,儿媳抱着怀中吃奶的婴儿,竟然与公爹并排而坐;媳妇与媳妇关系不好,就公开争吵。亲情之淡薄,比之儿子去父亲家吃饭要付钱的“欧洲习惯”怕也差不多了。

那么,这是不是说,秦制下是个性公民的崛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秦律使得公民的个人权利已经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人身自由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其实不然。正是这种反宗族不要亲情而尚权势的氛围下,使得专制皇权可以直接延伸到臣民个人而不致于受到宗族这个小共同体的阻隔。这种统治模式我妈妈可以称之为“大共同体”本位制。

看起来瓦解了宗族制后,使得私有制发展到极高水平似乎十分“超前”,(当今社会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宗族小共同体的社会。)但这只是一种假象。因为宗族被消灭并非是公民个人权利的成长,而相反的是秦制这个大共同体膨胀所导致,秦制连小共同体都不能容,何况公民个人权利?

秦实行郡县制,然而按人口论,秦朝的一个县并不见得比今天的一个乡大,但就是在这样一个乡里,秦吏设置了很多,简直就是历朝历代之最。秦在乡间设立一亭一里体系,一个里的行政组织中设有里唯(里正)、里父老、里佐、里治中等职;同时还设立了意识形态管控的“社”这种祭祀组织,初次之外还细分了很多掌狡猾的祭酒,掌民兵的“尉”、掌赋税的“平政”、掌官仓的“谷史”,掌商业的“司平”等等,行政系统相当之复杂。

要知道在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官府只管理到县这一级,而秦制已经深入到社区居委会了。看起来好像很高级,其实是为了秦制的“大一统”的整齐划一,形成对民众的严密控制网,而非“为人民服务”。

这些基层组织靠什么来养活?汉代乡级组织包括了亭在内,史籍记载多为编制内的“常员”,也就是说基本由政府财政供养。可见这就是为什么秦的赋税杂役之繁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依靠这一套行政系统,使得其动员资源的能力十分惊人,万人的国家,筑长城40万,南边打仗征发50万,修秦始皇陵70万,还有修高速公路的、修阿旁宫的。全国服徭役和兵役的人员当在万以上,放在之后的任何一个王朝,都不可能同时开展这些大工程。

显然秦制这种“超前”的理念,是无法在当时社会生产力之下有效实施的,律法中对公民个人权利的强调,实质上变成了国家整合资源的手段,而非真正的公民权利。其弊端在于,以当时民力根本负担不起、同时,消灭宗族制的社会,并不利于农业生产。以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是需要报团取暖的,显然,秦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大一统王朝强调“孝”治天下,实际上就是在维系这种宗族制小共同体的存在,将“孝”的意义不断延伸,朝着“忠”的方向靠拢。

从这一点上讲,秦始皇即便再活一百年,秦王朝必然会在这种体系下走向崩溃,时间上也不会超过50年。

二、秦制忽视道德教化的严重隐患

秦朝特别强调大一统,几乎已经到了“变态”的地步。到了秦始皇时,李斯以“督责之术”驭民。核心是“灭仁义之途,掩驰说之口,困烈士之行”。也就是摒弃了一切仁义道德,对天下臣民实行最严酷的专制统治。使得天下之民终日在恐惧中过日子,唯恐惩罚落到自己的头上。

李斯认为“救过不给”,也就不会产生任何非分之想,这样天下自然太平,但实际上当他向胡亥这样建议的时候,秦王朝已经走向灭亡了。虽然“督责之术”是在秦始皇之后李斯才为了迎合胡亥提出的,但实际上也是他一直主张的性恶论的延伸,换言之,也是秦国一直以来的治国理念,相当不重视道德教化工作

1、不注重道德教化导致了什么结果呢?

结果就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的秦始皇建立的这个空前强大和统一的皇朝,这个集中了当时众多精英人才的大帝国,在落寞的时候可以说是中国王朝史上最悲寂的存在,竟然找不到一个为之殉难的君王和忠臣,看不到一个如丧考妣、为之恸哭的孝子,在其灭亡后,也没有一个为之哀婉叹息的遗民。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就以法家思想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将荀子的“性恶论”推向极致。荀子虽然认为“性恶论”,但也强调“礼仪教化”可以让人弃恶从善,然而韩非认为,人性之恶不仅识绝对的,而且是不可改变的。这是一种相当极端的看法,然而秦始皇认可了这种看法,所以秦律之下,不讲道德,只讲律法,不讲亲情,只讲利益。

在这种意识形态下的秦国,前期所有奔赴秦国的,诸如商鞅、张仪、后来的吕不韦、李斯,都是奔着赤裸裸的利益而来的,他们的心中没有对秦国的爱,爱的只是秦国能过给予他们的利益,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满足而已,所以这些精英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2、长期缺乏道德教化的社会是怎么样的?

人在社会活动中,并不是事无巨细都依靠律法来解决,而且秦律虽然完善,但也不可能比之如今的法律完善吧。再者,那么复杂的秦律,放在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古代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所以社会秩序的稳定,十分依赖道德的约束。秦制不强调道德,搞的亲人不像亲人,朋友不像朋友,人人追逐利益,这样的社会怎么可能不乱,长此以往,秦始皇威势再强,也不可能控制得住。

同时,长期在这种人情淡漠,道德崩坏的社会里生存,人是会疯掉的,虽然逐利是人之本性,但人也是要讲感情的,道德伦理上的压制,有时候反噬得比利益上的掠夺来得更快,更爆裂。

总结

总而言之,秦制本身就存在极大的缺陷,背后的隐患也足够摧毁这个王朝。秦始皇能压制得住一时,却不可能永远压下去。而秦始皇本人,又是一个极度自信,坚持性恶论的的人,这样的人,很难认识到自己的过失,根本也无法从根源上扭转秦制的种种问题,所以,秦之速亡,不是一个秦始皇能够避免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75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