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韩非的悲歌法伤人也伤己,他和李斯都
百家争鸣中的各家学派都有自己的主张,而且旗帜鲜明。儒家要构建以仁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道家主张无为远遁世间。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则提出:建立一套法、配合一套治理之术,但这个法术相较儒墨道三家来说,却是一把刀,一把血淋漓的刀!
韩非1、法家的法是一把利刃
韩非首先主张,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法体,用赏罚二柄来控制,君王要以术、势来控制群臣和子民。看起来似乎很严谨?是的,但是他的法术执行起来,太严苛了、个个要人命。举个简单例子,韩非对儒墨道家都猛烈抨击,提出为了保证君王利益不受损害,先要将危害社会的五种人清除,他列举了五蠹(五种蛀虫)分别是:儒生、侠客、食客、纵横家、工商业者。看,儒墨首当其中!
《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笔者如果生活在他那个时代,也在他清除的对象中。因此,相对其他学术门派来说,法家就是一把利刃啊,一出鞘、则必见血!
2、法家门徒的悲歌绝唱
韩非知道自己的主张是把好刀,但也深刻体会如果要推行他的法术主张,必然得罪很多人,也因此伤到自己。
《韩非·和氏》记载,楚国人卞和得到一块璞玉,献给楚厉王。楚厉王派人鉴定,工匠说:不是玉、是石头。楚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欺骗自己,下令砍了卞和左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来献上这块璞玉。楚武王派人鉴定,工匠还是说:是石头。楚武王也愤怒地下令砍断卞和右脚。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他的璞玉在山上哭了三天三夜,眼睛最终哭出血来。楚文王听说,派人问,那人对卞和说:天下被砍脚的人很多,你干嘛哭成这样?卞和说:我不是为我的断脚伤心,是伤心我宝玉被当成石头、我忠诚之人被当做骗子。楚文王于是派人打开石头,发现了美玉,后来命名为和氏璧。
这就是大家都知道和氏璧的故事,而韩非引用这个故事却是说和氏璧就是他的法家思想、卞和的遭遇是他的宿命!他的法术是要针对所有的群臣和士民,但是法术却不是君王迫切之需,所以要推行他的法术非常之艰难,可能还没推行就已然刀锋伤己。
影视剧中的法家人物:商鞅法家的先辈商鞅,在秦国厉行变法后、遭受车裂之刑。吴起劝说楚王在楚国变法,虽然法术推行,他却遭受肢解。血淋漓的例子摆在韩非面前,让他清醒地意识到,法家的法术本就是双刃剑!
3、法家的世故与阴谋
《韩非子·内储》记载,齐国有个中大夫叫夷射,他陪齐王喝酒,醉醺醺从宫中出来,身体依靠在廊门上。这时,受过砍脚刑罚的守门人看到,请求说:大人,您能否赏赐我一点吃剩下的酒肉?夷射愤怒大骂:滚!你这个没砍死的残废,竟敢向老爷讨酒!这个残疾守门人怏怏退下。等夷射走后,这个残疾人过来,在夷射靠过的地方,泼了一些液体,让地上好像撒过尿一样。第二天,齐王路过,喝斥守门人说:昨晚谁在这里撒尿?!这个残疾守门人说:我没看到。不过,昨晚夷射中大夫醉倒在这里。齐王大怒,就把夷射给杀了。
关于以上类似的故事,在韩非的文章中有大量的体现。充分说明,韩非也极为清醒地认识到了,刑罚只是条例、是死的,它无法辨认人的阴谋诡计和布下的谜障,因此掌法之柄的人,必须提高警惕,发现和防范这种阴谋的隐蔽性。为此,韩非在其内储、外储篇章中对各种权谋进行总结和分类。可见,韩非是个懂得阴谋和辨析阴谋的人,但韩非只为君王考虑吗?也不是,也为法家自己考虑。
五刑《韩非子·说难》记载,龙这种动物,驯服时可以和它游戏并骑着它,但是它咽喉之下有一尺倒长着的鳞片(逆鳞),如果有人触动了这些鳞片,龙就一定会杀死他。君王也有逆鳞,游说之人能够不触动他的逆鳞,那就差不多了。
《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从韩非这些分析中,可明显看出他作为主张法术的法家人来说,要认识如何运用法术、看破阴谋,同时也要懂得避开逆鳞保护自己。
4、韩非死得冤不冤
韩非原本是韩国贵族,他和李斯是同学,师从荀子。他亲眼目睹韩国日渐衰弱,而邻国秦则日益强大,他多次上书韩王,希望韩王变法图强,但都没有被采纳。他痛恨之余,执笔而书,写下了他许多著名的篇章,《孤愤》、《五蠹》、《内外储》、《说难》等。韩非的书被传到秦国,秦始皇看到大为喜欢。
而此时,韩非的同学李斯就在秦国为官,他向秦始皇详细介绍了韩非其人。后来,秦始皇出兵攻韩,韩王害怕、派韩非出使,从此秦始皇将韩非留在了秦国。
后来就众所周知,李斯与姚贾两人嫉妒其才华,合伙陷害韩非,秦始皇只是将韩非下狱,李斯却送去毒药将韩非毒死。
影视剧中的李斯韩非才大受冤,李斯嫉才杀人,现在的人大多同情韩非,贬低李斯。但是笔者有个大胆分析,韩非不冤!他俩迟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为何?
第一点,从上文分析看出,韩非定然也不是文质彬彬的君子,他深谙各种阴谋与法术。而且,从韩非的所著书内容看,法家的政策与理想推行,在君王被说服下,是不容再有人阻挡的,所有阻挡之人都蛀虫、都该被清除!这点韩非无疑问、李斯更无疑问。虽然,韩非的理论水平明显高于李斯;但李斯先到秦国,他的从政经验和对秦国国情的了解都远超韩非。从这方面看,李斯必须在韩非腾飞之前消灭他,否则被清除的就是他了。
第二点,韩非、李斯二人为同窗,用仁义感情来阻挡杀戮那是儒家的态度,这也是我们看问题的态度基础。但是,他们师从的荀子,是强调性恶论的,没有上述仁义感情的基础!因此两人都不会以清除政治对手感到羞愧。
最后,笔者在感叹一句,韩非、李斯都是法家集大成者,两人看清了法家的结局,却仍然身陷其中,用一句机谶之言开句玩笑:从他们学道开始,就被诅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