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邵飘萍,拒绝张作霖30万收买,临刑前对监

发布时间:2023/1/25 16:55:12   点击数:
北京皮炎医院哪里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58077.html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真正的不朽,应该心怀大义,像当年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一样,提剑出燕京,荡寇海波平;如近代新闻人邵飘萍一般,提笔从戎,书写大义,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如此,青史留名,即便其人已没,千载仍有余情。但有明必然有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化匪为帅

北洋军阀之一张作霖,小时候学过木匠,当货郎学兽医。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沙俄侵占东北,地方混乱,张作霖组织保险队,收保护费保护当地百姓,其治安效果不错,得到村民的称赞,他的管辖范围也越来越大。

之后因时局动荡入山为匪,接受招安后势力逐渐扩大,盘踞东北三省,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头子。

作为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入关之后残害了一批文人志士,其中之一就是新闻人邵飘萍,邵飘萍被害原因必然是触犯了张作霖的利益,可当时批判张作霖的新闻人和报刊社不只邵飘萍一家,为何独对邵除之而后快?

乱世飘萍

邵飘萍被判死刑的罪证是“勾结赤俄,宣传赤化”,即大量刊登苏俄消息,支持学生运动,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等等,而张作霖军队入关时打的旗号就是“反对赤化”,这就给邵飘萍扣上了死罪的帽子。

但这因果似乎颠倒了,并不是因为邵宣传赤化获罪,而是奉系军阀针对邵打出了“反对赤化”的旗号,给邵飘萍安了一个罪名,因为在张作霖携军入关之前就与邵飘萍结下了梁子。

当今的法治社会,触犯了道德底线,大多只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只有触犯了法律的底线,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获罪入狱。

而在北洋军阀割据时期,这种事情是不存在的,有人触犯到了统治者的利益,有了反对他的思想,就有可能被安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锒铛入狱,甚至丢了性命。

新闻大家

邵飘萍13岁中秀才,16岁时受变法的影响,推崇学习西方新思想,考入了杭州浙江高等学堂,接受西方的科学教育。年少时受到比他年长9岁的民主革命者张恭的影响以及梁启超文章的渲染,进入了新闻报业。

此时,国内的新闻行业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一些报纸开始设立采访部——从对思想的表达开始转变为对事实的探访报道,新闻更多地承担了历史的职责和对时事的评判。

既然是在起步阶段,新闻业的各项功能还没有细分,所以邵飘萍也是“新闻全才”。他既是记者,也是编辑,还建立自己的报社,自创《京报》,采访、文章写作、经营报社全是一人操办。

年,邵飘萍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及教授徐宝璜一起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揭开了我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序幕,其中学生有不少是中共最早的领袖级人物,如谭平山、高君宇、陈公博等等,还有的学生毕业后终身从事于新闻行业,成为中国新闻界的中坚力量。由此可见其影响深远。

在本职工作中,邵飘萍是极为注重采访的,他本人的采访技巧极为丰富,著成《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这本书也是新闻学开山三作之一。

邵飘萍认为,在报纸的所有业务中,采访为其中之重,因为一张报纸最重要的因素在于新闻的价值,而真实的新闻是报人在采访中取得的。

所以,他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新闻采访上,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根据自己多年的采访经验,总结了许多的采访技巧,如巧做戏、“暗访”等,这些技巧为后人提供了学习的范本,而且,书中这些不仅是在采访中可以使用的技巧,有些甚至还可以作为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

和不同的人进行交谈的时候,我们需要不同的话题展开谈话,和同一人在不同的情景下也应该是不同的谈话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对方的心理有个很好的把握。

同理,在采访过程中,对被采访者心理的把握和控制,也是个十分重要的技巧。邵飘萍在这方面如同有天赋般游刃有余,他心思缜密,察言观色,通过对受访者微表情的观察,随机应变,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清清楚楚,顺利地达到访问的目的。

因此,独家新闻总是被他抢到。除此之外,对新闻敏锐的嗅觉以及独到的见解,惊人的洞察力,也是他名誉国内新闻界的原因之一。

铁肩辣手

“公平”当为“铁肩”所负,“真理”应为“辣手”所书。

年3月20日晚,宋教仁被害,邵飘萍持笔直言:“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头直指袁世凯。他针砭时事,抨击丑恶,言辞犀利,主张自由言论,不畏强权。年10月《京报》创刊时,邵飘萍为了自勉和激励同事,亲自写了“铁肩辣手”四个大字,挂在了编辑室正面的墙上。

邵飘萍曾写过一篇报道《张作霖自由行动》,揭示了张作霖土匪出身,招安入军,抢劫政府军械等斑斑劣迹,针针见血,数百字便勾勒出了军阀张作霖精于算计的丑恶嘴脸,一时轰动,这篇文章也为他8年后被张作霖杀害埋下了伏笔。

邵飘萍被视为张作霖眼中钉也与郭松龄脱不了干系。郭松龄是张作霖手下的得力干将,也是张学良的良师益友,与张学良关系匪浅。事情起因在于郭松龄反对张作霖举兵入关的战略决策,对张作霖穷兵黩武的行为十分不满,遂打算联合冯玉祥共同反奉。

邵飘萍与冯玉祥是好友,邵在冯与郭的联络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报上发表了诸多宣传国民党形势的文章,赞扬郭松龄为“人民救星”,批判张作霖为“人民公敌”;私下离间郭松龄和张作霖,向郭列举张的种种罪行,让郭早早与张决裂。

而后郭松龄起兵反抗,张作霖与日本关东军联手对付郭,两方实力悬殊,可想而知,郭兵败被杀。邵飘萍将军阀张作霖与关东军勾结的真相公之于众,激起了北方同胞高昂的反日、反张斗志,反日、反张运动轰动一时,张作霖对邵飘萍恨之入骨,新仇旧恨一起,要枪毙邵飘萍!

死而后已

张作霖早就想对邵飘萍下毒手,但因邵是一个很有才干,颇具影响力的新闻界人物,曾经企图重金收买邵,为己所用。因此张在入京前就曾给邵汇去30万元,但被邵完整退回。邵飘萍不仅不为所动,还在报上继续言辞犀利地抨击张,于是张作霖便决心攻进北京后,立即处决“敬酒不吃吃罚酒”的邵飘萍。

年4月,张作霖悬赏、捕杀邵飘萍。由于邵已避居六国饭店,奉军不能进去抓人,于是决定实行诱捕。他们收买了邵飘萍旧友张翰举。被张以造币厂厂长之职和二万块大洋的诱饵收买的《大陆报》社长张翰举,将邵飘萍从馆内骗出逮捕。

北京报界同仁得知邵飘萍被捕后,便推出代表商量营救方法,最终选几人去游说张学良,但张学良称老帅和吴佩孚等人早就有此打算,如今是做了决定,是救不回来了。而且张遭到郭松龄的背叛,邵飘萍还参与其中,恐怕不能逃此劫难。26日凌晨邵被执行枪决。据说,在临行刑前,邵飘萍对监刑官拱手道:“诸位免送。”说完仰头哈哈大笑,英勇就义。

邵飘萍曾说,新闻事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新闻人是社会舆论导向的引导者,当我们这些报人为新闻写实记录评价时,应当以百家之言,符合多数民众的心理,推动民众思想的进步,而非因个人的利益或偏见,发表一些谬论,导致新闻人失去民众的信任和共情。

如普利策所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一个称职的新闻人士,必然是正义与真相的向导。

《荀子·哀公》篇有句名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古人用水和舟的关系来比喻君与民的关系,说人民可以听从君王的命令,维护君主的统治。但如果君主不以人为本的话也会推翻君主的统治,魏征就曾用这句话来劝谏唐太宗。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民心所向,团结统一,必定是一个国家、一个团体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邵飘萍等新闻人所做之事,便是说出真相,揭开那蒙蔽众人双眼的黑布,凝聚人心,以民众的力量,新闻救国!

邵飘萍曾说,“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蕲。”令人惋惜的是,在那些动荡不安的年代,拥有如此信念的人,转瞬即逝,但信念,经久不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77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