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素书因古人之迹,推古人之心,以验方今

发布时间:2023/3/16 8:23:51   点击数:

文|慕亭衣

有这么一个典故。

相传黄石公在桥上扔下鞋子,三试张良,认定张良品行优良之后,把此书传给他。后来张良辅佐汉高祖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基业。

《素书》仅有一千多字,但是涉猎广泛,除了安邦定国、军事谋略之外,还有很多修身正己的法门。

今天咱们就读一读《素书》里的几句话,分享我个人的观点,在你读完这一篇文章后,若有不同想法,评论区里告诉我。

01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奸邪当道,逞凶恶而强为;谗佞居官,仗势力以专权,不用忠良,其邦昏乱。仗势力专权,轻灭贤士,家国危亡;若能绝邪恶之徒,远奸谗小辈,自然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孔子做鲁国司法部长的时候,杀了当时有名的少正卯。

子贡说:“少正卯先生是鲁国的名人,你杀了他,没有杀错吧?”

孔子说:“人有五种恶劣的行为,是小偷都偷不走的。一是心大而险恶,二是行为乖僻而固执,三是说假话而强词夺理,四是记恨的人太多,五是走邪道越走越深。这五种行为中的一种,都免不了正人君子的诛杀。而少正卯是五毒俱全,他是小人中的奸雄,不能不杀。”

光武帝刘秀察觉了王郎的反叛之心,就杀了王郎,在搜查他的文件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官员和他来往的书信,有不少是说自己坏话的。

刘秀召集手下把这些信件都烧了,说:“让那些有反叛之心的人自己反省吧。”

三国时曹操在打败了袁绍之后,也是这样做的。

谗言自古是祸乱的根由。

谗言,或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或是捕风捉影、渲染夸张,或是激化矛盾、挑拨离间……进谗使诈的人不论采取什么诡计,目的只是一个:打倒别人,为自己谋利。

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所以,明智的人善于分辨真话与谗言,并制止谗言的传播。

02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口是招祸之门,舌乃斩身之刀;若能藏舌缄口,必无伤身之祸患。为官长之人,不合说的却说,招惹怪责;合说不说,挫了机会。慎理而行,必无灾咎。

汉朝末年,徐州牧陶谦病重,对谋士糜竺说:“除了刘备,谁也不能让徐州安定下来啊!“

陶谦死后,糜竺率领徐州官员去迎接刘备,大家都劝他前去就职,刘备就是不去。

谋士孔融说:“今天的局势说明,老百姓相信你,上天也眷顾你,它就是你的,你如果不要,后悔就晚了。”

于是,刘备做了徐州牧。

宋朝秦桧做宰相的时候,有个士人伪造了秦桧的书信去见扬州太守。

太守发现了他在作假,就把人和书信一起押送到京城去见秦桧。秦桧见了那个人,不但没责备他,还给了他一个小官做。

有人问秦桧为什么这么做,他说:

“胆敢伪造我的书信,一定不是平凡人。不给个小官约束他,他就可能跑到北方或者南方的敌人那里去了。”

所谓言多必失,做大事的人崇尚沉默是金、深藏不露,发达的时候,不炫耀,不张扬,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物欲。

不该说的说出来,便招惹是非;该说的不说,又失去了机会。

只有慎重地行事,才能保证没有灾祸。

03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始皇暴虐,行无道而丧国,高祖宽洪,施仁德以兴邦。古时圣君贤相,宜正心修身,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今时君臣,若学古人,肯正心修身,也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若将眼前公事,比并古时之理,推求成败之由,必无惑乱。

楚汉争霸的时候,有一次,项羽把刘邦的儿子围困在荥阳。

刘邦很着急,他想用郦食其的计策,恢复以前六国君主的后人来对抗项羽。张良听说后,赶紧劝说刘邦,他举了过去的类似事件的经验和教训,用历史上的八个故事来说明不能这样做的道理,于是刘邦放弃了这个主意。

三年之后,刘邦统一了天下。

郭嘉是曹操的谋士。曹操打算讨伐袁尚和三郡乌丸,但很多谋士都担心刘表会乘机派刘备袭击许昌,动摇魏国的根本。

只有郭嘉不这么看,他说:“您虽然威震天下,但胡人仗着距离中原很远,肯定没有防备,派轻兵快速出击就可以取得胜利。刘表没有大志,自知自己无法驾驭刘备,如果重用他怕不能控制,如果给他小的职务,刘备也不干。所以,虽然您是在后方空虚的情况下出征,但不会有后顾之忧。”

曹操听从了他的论断,果然取得了胜利。

因古人之迹,推古人之心,以验方今之事,岂有惑哉?

读史使人明智,鉴往而知今。

荀子说:想了解一万年以后的情况,仔细地观察今天就可以了;想知道亿万,从一和二就可以推知了;想了解上古的情况,看看周朝的治理之道就可以了;要知道周朝的治理之道,了解那时候崇尚什么人就可以了。

所以,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注重修史和学史。

《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

当你有想不通的事时,阅读《素书》或许不失为解开迷惑的方法。

杨绛先生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

与其任由自己的思绪越绕越深,不如跳出来,多读点书。

#素书#

(全文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79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