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商品交流,文化融合促成了必然统一的趋势
战国时代尽管是一个分裂割据的战乱时代,但是,社会经济还是不断飞速发展。广泛的经济交流使西秦、东齐、南楚、北狄与三晋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郑国商人的足迹南达于楚,北行于晋,东至于齐,遍布黄河、长江流域。楚国的杞、梓、皮革也源源不断地运到晋国,于是有“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的谚语。就连北方的蒙古马匹等牲畜也输入到中原地区,“北海有走马吠犬,然中国得而畜之。”
《荀子.王制篇》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到输入秦国的贵重特产就有: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夜光之璧、犀象之器、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鼍之鼓、江南金锡、西蜀丹青、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等等。这些物产原都不出自秦国,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交流都运送到了秦国,说明各地区经济上的联系已十分紧密。商品交换促进了文化交流,于是民族文化出现了大区域性融合。
长江流域出现了大范围的楚文化区,在黄河中下游形成了中原文化,在四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陕西形成了秦文化区,这些文化互相吸收,彼此影响,逐步融合。这种商品交流、文化融合形成了历史发展必然统一的趋势。
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争战攻伐不仅使大量劳动者丧命沙场,同时也直接破坏了农业生产。广大农民迫切要求从诸侯封建割据混战的局面中解放出来,希望停止战争,统一全国,使他们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分裂和战争也给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带来深重的灾难。他们也希望统一,消除封建割据。因为当时各国所用货币不一致,甚至同一国家的各个城市货币也不统一,各国度量衡制也不相同,单位不一,换算复杂,通商道上,各国关卡林立,对商人敲诈勒索。
再者,大城市既是商品交换的聚散地,同时又是各国交战时争夺的要点,一场城市争夺战,往往旷日持久,难见分晓,有时火焚水淹,使城市中的手工业和商业必然受到惨重损失。分裂和战争严重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阶层和手工业阶层也都希望统一,停止战争。
新兴的地主阶级同样要求统一,因为战争使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势必妨碍新兴的地主阶级经济势力的发展。加上当时东方六国变法不彻底,不少权势显赫的贵族,政治上腐败,对农民剥削残酷,也影响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发展。广大农民、商人、手工业者及新兴的地主阶级都希望迅速结束混战局面。实现统一已成为人心所向、势在必行的历史趋势。
战国末年,虽然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但是,随着经济交流和文化的融合,历史已逐步呈现出统一的大趋势。人心思定,强烈要求统一。那么,在战国七雄中,由谁来统一?这就要看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对比和历史条件的进一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