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荀子大智慧掌握这2句话,才知道聪明智
“耳聪目明”,似乎是大家知道的关于聪明最简单、最常见的释义。在先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时代背景下,涌现出了许多聪明智慧的人。比如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短短的五千字《道德经》,一直被后世推崇备至,富含众多人生处世的大智慧。
除此之外,在流传两千年之久的正统儒家学派当中,则先后涌现出“孔子”、“孟子”等人的经典学说,这些学说当中也包含了无穷的处世智慧。但儒家的另一人似乎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他手下的弟子则涌现出了“李斯”、“韩非”等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自己更是主张“性恶论”,强调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来进行教化,根据老子的思想提出“天道”。他就是荀子。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在荀子的《劝学》当中,更是直接提出“聪明”一词的来源,“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这是关于“聪明”二字,荀子提出的大智慧。
兴周伐纣“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在我国商周时期,最著名的贤人莫过于“伊尹”跟“吕尚”两个人,这两个人在谋略跟治国理政上难以分出高下,都是一代伟人。伊尹辅助商汤打败了荒淫无道的夏朝末代君主“桀”,为商朝的建立做出了不朽的功绩。而吕尚又名“姜子牙”,渭水垂钓,遇见西伯侯姬昌,后来帮助周武王“兴周伐纣”,建立了强大的周朝。
而“指挥若定失萧曹”当中,更是产生了一个在后世广为颂扬的成语“萧规曹随”。大家都听说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萧何是刘邦的谋臣,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萧何月下追韩信另一个“淮阴侯”韩信,在刘邦建国之初也是“萧何夜下追韩信”请来的,韩信被誉为“兵仙”,为汉朝的建立付出了很大的贡献。不过在后来吕后清除韩信的时候,也是“萧何”一手出谋划策的,智谋的高深可见一斑。
因此在他继任之后的曹参担任宰相的时候,对于西汉早年萧何制定的政策一概继承,整天喝酒玩乐不把治国理政放在心上。汉惠帝得知以后,就把他招来询问。曹参说道:陛下跟先帝比起来怎么样?汉惠帝连忙摇头叹息,说自己不如高祖。
曹参接着说:我的智谋也不如萧何,他们制定了完备的法令,我们不去做任何的改变,其实是最大的“聪明”。听完以后,汉惠帝恍然大悟。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在《天论》一文当中,荀子又提出了“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翻译成现代话就是说最能干的人知道自己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最聪明的人能够考虑到别人考虑不到的事情。如果达到了这种程度,不需要刻意去琢磨,也一定是大智大慧的人。
“妙算神机,须信道,国手都无勍敌”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才,他羽扇纶巾,谈笑间就已经“三分天下”。他能谋善断,“六出祁山”、“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留下了许许多多流芳百世的故事。
诸葛亮他就是“诸葛亮”,发明了“孔明灯”、“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等工具,留下的《出师表》一文饱含深情,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智者形象被后世广为颂扬。
正是这些聪明、拥有大智慧的名人贤士,成为我们中华文化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一直照耀着后世的子子孙孙。这也印证了荀子的那两句话,关于“聪明”一定要专注于一件事情上,不能三心二意;关于智慧则一定要有自知之明。
其实,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关于聪明跟大智慧的名人轶事。只要我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常抱着一颗好学的心,就一定能够寻找到更多的智慧,过上更好的人生!
你还知道关于荀子哪些生平事迹或者值得深思的智慧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期待你精彩的言论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