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古文观止李斯谏逐客书

发布时间:2024/8/13 12:42:54   点击数:

秦国,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天下英才。商鞅,来自卫国,却凭借着他的才智与谋略,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张仪,魏国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拆解了六国合纵,使得秦国得以独步天下;范雎,策士中的佼佼者,他的远交近攻策略,为秦国的统一大业铺平了道路。他们并非秦国人,却都为了秦国的强盛而尽心竭力。

到了战国末年,秦国再次迎来了一个外来的人才——韩国水工郑国。他为秦国设计的灌溉系统,原本是为了消耗秦国的国力,以保护韩国免受秦国的侵略。然而,计划泄露后,秦国上下一片哗然。在那个时代,外来的人才总是受到猜疑和排斥,因为人们认为他们并非真心效忠于秦国。于是,一场逐客的风波在秦国宫廷内悄然上演。

此时的秦王政,也面临着是否要逐客的抉择。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位楚国的大臣李斯,挺身而出。他曾是荀子门下的得意弟子,学识渊博,谋略过人。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详细回顾了外来人才对秦国的贡献,他写道:“商鞅,使秦国崛起;张仪,令六国莫敢犯界;范雎,助秦王囊括四海。此皆客也,何曾有负于秦?”他犀利地指出,逐客之举实乃自断臂膀,对秦国的统一大业极为不利。

李斯的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他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逐客的利害关系,令秦王政为之动容。最终,秦王政决定废止逐客令,并重用李斯。李斯也不负厚望,凭借其卓越的才能与谋略,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自此以后,秦国继续吸引着天下的英才。无论是战国的名将吴起、乐羊、屈原等人的后代,还是六国的谋士、策士们,都纷纷投奔秦国。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统一六国,尽心竭力地辅佐着秦王政。

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秦国的崛起成为了历史的必然。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那些外来人才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正是他们的智慧与勇气,成就了秦国的辉煌与荣耀。

《谏逐客书》不仅仅是一篇写给秦王的奏章,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若想强大,必须善于招揽人才,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要汲取的历史智慧。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

秦王:即秦始皇嬴政。

秦国的宗室大臣都对秦王说:“各诸侯国来侍奉秦国的人,大都是替他们各自的君主游说和离间秦国的,请把所有的客卿一律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计划要被驱逐的行列里。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李斯于是上书秦王说:“臣听说官吏们正在计议要驱逐客卿,臣私下里认为这是错误的。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由余:春秋时晋国人,逃亡到戎地,戎王命他出使秦国,被秦穆公看中。后来秦穆公设计离间戎王和由余,使之归秦,在他的帮助之下称霸西戎。

剩余69%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92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