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夜辰学典79论语第四篇里仁13
撰文/夜辰·河南郑州
编辑/渝夫·天津河东
于统治阶级而言,制定礼制的根本用处于在划分等级、明确规矩,用心约束民众、强化统治。从这个意义是讲,孔老夫子一直强调“礼”的重要性,本质上是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杨伯峻——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李泽厚——孔子说:“如能用礼制和谦让来治理国家,那会有什么问题?不能够用礼制、谦让来治理国家,又要礼制干什么?”
钱穆——先生说:“若能以礼让来治国,那还有什么困难呢?若不能以礼让来治国,那又把礼怎办呢?”
为国,指治国。何有,指有什么困难。
这章乍看起来令人懵懂,粗读一下好像有一点知道,细一品,又感觉什么也不知道,即使看了翻译也不太明白,再认真看各种详解,才略窥见其中的大义。
孔夫子总是说礼,礼的起因是干什么的呢?
李泽厚引荀子的话:“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荀子解释,人生而有欲望,欲望不能实现,就不得不追求。这种追求如果没有一定的限度,就不得不争斗。一争斗,就引起混乱,一混乱,则陷入困境。先王憎恶这种混乱,所以制定礼制划分等级界线。
荀子说得真好,礼是用来划分界线、节制欲望、化解争斗的。这就好像一幅扑克牌,54张,不同的玩法有不同的规则,每个人抓到什么牌,只能按规则行事。按照这个逻辑再看“三纲五常”,就是明确了人与人之间的规则,扮演什么角色就享受什么权力、尽好什么责任。人人尽其责,则天下安定。
孔夫子这里说的是“能以礼让为国乎?”不单是礼,还有个让。《正义》:让者,礼之实;礼者,让之文。礼是形式,让是实质。管子:“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逾越,故乱不生而患不作。”人知道礼以后,就生出了恭敬心,恭敬了自然谦让,然后老少贵贱各守本分,也就不生乱和祸患了。
我理解,礼是规则,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制定这样的规则,比如说知道了为什么要尊老爱幼,自然就会对规则产生恭敬,然后遵守规则的时候,不单仅仅是机械的守规则,还会明白了谦让才是背后的实质。
钱穆先生说,自秦以下,多以尊君卑臣为礼。君臣有君臣之礼,可君与臣实质上没有尊卑之分,君臣之礼,应该是以让为实质,君以仁为让,臣以忠为让,君仁臣忠,互为依托。
李泽厚先生还谈到,让,从内心讲,就是注意克制自己的欲望,发展到爱人如已和自甘退让的胸怀;从外在讲,就是严格遵守礼仪规范,处处节制、谦让。
理解了这些,再看孔夫子的话,如果真能用礼让治国,人人都是守礼知让,那治理国家就没什么难的。如果不以礼让治国,那礼又有什么用呢?或者说,徒有礼的形式,不知道让,争斗还是不会平息,只不过是把明争变成了暗斗。
顺便说一下南师的解释,异于常理,他说,“能以礼让为国的人哪里有呢?不以礼让为国,用争夺来的,或用手段骗来的,那么文化的精神就不要谈了。”他把“何有”解释为哪里有这样的人。
反正都是道理,不纠对错,一同学习了吧!
夜辰,本名张烨琛,“80后”,生于鹿城,军装在身,奔走四方;以劳作砺志,以读书修行,以文章会友,涵养心智,求索人生,现已出版多部个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