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孔子为圣人,老子是至人有何不同

发布时间:2025/3/26 10:46:32   点击数:

说孔子为圣人、老子是“至人”,都是后来人的评价与定义。换句话而言,孔子活着的时候,不会满大街吆喝:我是圣人;老子在世的时候,也不会对人标榜。如果他们吆喝标榜,就还达不到无我,还有傲慢炫耀的私心,就担不起名号品格。

那么,什么是圣人?什么是“至人”?两者之间又有什么不同?

1、何为至人?

庄子曰:“至人”无己,圣人无名。

所谓“至人”,就是做到了“人”该有的品格。简而言之,就是完美的人。回归本质,就是“人”,真正践行了“人”之自性、人之属性。佛家有曰,完美人格,即佛格。完整地践行了人,就超越了人。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想看山的全貌,就需要走出这座山;想无认识“人”,就需要跳出“人”;想认识“我”,就需要跳出“我”。用“人”之外的视角,去认识“人”。

跳出了“人”,跳出主观个体之外,就是万物一体的视角,即是俯瞰了人之全貌。头顶为天,脚下为地,身边是同类,阴阳在其中,遵循天地之道、同类共生共存,合乎阴阳人伦,即是“人”。

更明确地说,用宇宙全体所在,去定义人的存在。这就是天人合一。用天地宇宙去定义人,用人的思维去定义天地,彼此定义,彼此依靠,彼此互存。人毁坏自然,如同自损。

所以说“至人无己”,至人与天地一体,不只是顾及自己。后人之所以如此称谓老子,就在于老子悟出了其中大道,顺乎自然,有我如同无我,骑着青牛,遁入天地之间,无处寻迹。

借用一句诗,老子可谓“只在乾坤间,云深不知处”。

2、何为圣人?

归纳以上,至人之道,就是天地之道。与天地同游,归于“一”处,归于太虚,归于太极。

不妨看这个简体的“至”字,上为“天”字的异化之形,下则为“土”,“至”字即是“天地”相合而用,即代表着天地。

而简体的“圣”字,与“至”字极其相似。其上“天人”合为“又”字,下则为“土”,大道为一,复归大地,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因此说,圣人明悟大道,天地人为一,众生与我一体,于是又回到大地之上,为众生服务。万物万人同好,即是圣人的圆满功德,如同释家大乘所说的“回向”。这个境界非常高。

至人上而远遁,与天同游;圣人悟道下临,与地同在。孔子与老子境界皆高淼,只是追求的功德不同。圣人身份有三:人、“至人”、服务众生的圣心。

孔子的悟道,在《论语》很多处可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以水为喻,谈论大道循环,入同水的川流不息,刹那不止。道在人心,道无处不在,人心一念通寰宇。

大道健行不息,万物生生不息。故而《论语》又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命如同流水,在于常流常新。如果一个人犯纠结,或常陷入到一些事情,就是心里堵了,堵了就有烦恼,烦恼就是生命不通的症结。

天道健行,生命日新,关键在于,此心要空。故《论语》中孔子又说:“吾心空空如也”。屋内不空,就装不下物品;天地宇宙空而不有,故可以包容无穷无尽的万物。

此心不空就难容;此心不空,气不流通。此处说“空”,不是顽空,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不拘有形,不困于器。

借用庄子谈及孔子的话,圣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天道不可为,只能遵循规律而行,没有人可以私自作为的空间。而为了让所有人明白大仁大义,减少纷争,圣人住世,不惜满面风尘。春秋之前,最懂孔子的人,除了孟子、荀子等人,可能就是庄子了。

3、为什么“至人”比“圣人”受欢迎?

老子甩手远遁,留下美名,自古而今多少人望着老子的背影,思慕不已。圣人与众人同在,处在身边“絮絮叨叨”,时至今天毁誉参半,实为可叹!

思之再三,原因大略有三,其一因为人性,其二境界,其三在于圣人之名。

其一,因为人性。人之喜欢远方的诗意,喜欢抓不住的东西,喜欢捉摸不透的人与物。越是抓不住,就越是觉得有魅力。如同青年人追慕心仪的女孩一样,女孩越是保持神秘,就越是浑身充满了魅力。

其二,因为境界。谈人性,是基于二元境界。人处在二元中,便自然而然地认为对立与竞争、物质与精神、好与坏等是实际存在,境界决定此境界的认知。孔子所处的是一元境界,因此他谈的仁爱思想,并不一定能够获得所有人认可。乃至假仁假义的存在,更是加剧了这一现状。

其三,因为圣人之名。凡是有名,就有毁誉,呵佛骂祖,并非新鲜。有名,即有价,有价就有市,有市则圣人成为所谓“商品”,摆放在市场上成为可以利用的物,故而不免如此。庄子说,圣人无名,道法如是。

#国学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986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