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教育学分章练习题03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
教育学分章练习题03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一、选择题
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A)。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认识活动
D.实践活动
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C)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3.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D)。
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
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D)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5.与学生主体性内涵不一致的特点是(B)。
A.自主性
B.长期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6.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
A.遗传素质
B.家庭环境
C.学校教育
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
7.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A)。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D.白板说
8.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C)。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老子
9.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B)。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D.平衡论
10.主张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D)观点。
A.内发论
B.白板说
C.外铄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D)。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2.从群体的角度看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角度看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
A.个别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3.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D)。
A.遗传
B.成熟
C.环境
D.个体主观能动性
14.“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出现在人生的(B)。
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幼儿期
15.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B)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幼儿期
16.在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C)。
A.洛克
B.华生
C.柏拉图
D.施泰伦
17.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D)。
A.柏拉图和霍尔
B.柏拉图和华生
C.霍尔和洛克
D.洛克和华生
18.环境决定论认为,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C)。
A.遗传因素
B.社会环境
C.教育活动
D.自然环境
19.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B)。
A.积极的过程
B.能动的过程
C.被动的过程
D.主动的过程
20.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D)。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教育活动
D.个体因素
21.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身心发展的(C)。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22.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
A.主观性
B.普遍性
C.基础性
D.能动性
2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A)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主观努力
24.美国行为主义者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到:“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B)的观点。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家庭决定论
D.儿童决定论
25.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A)的典型代表。
A.外铄论
B.内发论
C.遗传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6.“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B)。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7.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8.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必须做到(B)。
A.长善救失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教学相长
29.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C)。
A.社会本位论
B.环境决定论
C.遗传决定论
D.教育万能论
30.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B)的特征进行。
A.顺序性
B.互补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31.人的心理成熟以具有独立自主的(A)为标志。
A.自我意识
B.创造能力
C.预见能力
D.选择能力
32.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候比较聪明,5岁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12—13岁时写的诗已经不如以前的好,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这说明(C)。
A.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B.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D.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33.“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B)的观点。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二因素论
34.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B)。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影响
B.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更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二、填空题
1.初中学生的年龄在12~15岁之间,处于少年期,是人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2.内发论者一般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人的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成熟机制所决定的。
3.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4.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性恶论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外铄论。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6.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7.成熟的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8.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9.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10.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未来是最重要的概念。
1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13.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14.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能力,达到某种水平可能性最大的时期。(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15.个体主观能动性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16.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影响。
17.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18.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
三、简答题
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参见P69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见P76(4点)
3.简述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见P75(4点)
4.什么是个体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67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P69
6.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P73
7.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P74
四、论述题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试加以阐述。P71
2.试述教育工作应如何遵循青少年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P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