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你好,科圣墨翟

发布时间:2025/7/14 12:16:55   点击数:
  公元前年4月11日,文圣孔子去世。其时,在距离孔子家乡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不远处的鲁之小邾国(今山东省滕州市境内),科圣墨子一岁了。余年后的年的春天,我们行走在墨子故里滕州,徜徉在墨子的思想里,对话诸子百家中最注重科学与实践、在科技方面贡献最大的墨子。

  ■中断之谜

  墨家学说曾有近年的中断,中间隐藏着什么样的谜团?

  不同的名人论述,呈现了墨子的不同侧面。

  就其生活的年代,清代著名学者孙诒让说:“墨子之生盖后于七十子,身丁战国之初。”七十子,指孔子弟子中才德出众者的七十人,或作七十二人。大意是说,墨子生于战国之初,比孔子的弟子出生略晚。

  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墨子创立的学派名为墨家。在古代,墨子与孔子享有同等的盛名,墨学的影响也不亚于孔学。”

  行走在墨子故里滕州,中国墨子学会的专家们查阅了许多资料,发现在诸子百家中,孔子、孟子、荀子这些大家都有传记,恰恰是像墨子这样的科圣没有传记,在《史记》中也仅有寥寥的24个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西汉时期找不到关于墨家的更多资料,说明墨家在西汉时期就已中断。墨学重新为人认识,已经到了明末清初,当时学者们对诸子百家进行详尽注释和重新考证,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道家人在整理典籍《道藏》时,竟然发现里面收藏了中断两千余年之久的墨家学说,墨家学说的内容也已经从71篇缩减到了53篇。墨家中断的原因是什么?学界有诸多猜想和推测。

  其一,墨家的《墨经》由于科技方面的内容比较深奥,文字艰涩难懂,一度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难懂的著作之一,因此墨家在科技方面的优势,在两千多年前并没有体现出来,成不了主流的学说,只能一度尘封在历史当中。简言之,墨家科技方面的学说过于超前了。

  其二,墨家在很多地方和儒家针锋相对,儒家成为正统思想后,墨家遭到封杀,专家们认为这可能是导致墨家中断的另一个原因。

  其三,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始终坚定地站在弱者一边,体现了一种侠义精神,在这种侠义精神的支撑下,墨家成为战国时期反对战争的中坚力量。相传在对抗秦国兼并六国的过程中,耗尽了元气,人员死伤大半。

  其四,也是现在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墨学中断是因为墨家遭遇了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攻击。韩非子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以侠义为己任的墨家遭到压制。法家的崛起,加速了墨家的消亡。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墨家只能沦落民间。

  从明末清初墨家学说被从《道藏》中发现,到清朝末年再被重视,沉睡了年的墨家学说,得以重见天日。过去的一百多年间,墨家研究成果不断增多。

  从年开始,墨子研究再次复兴,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不仅举办祭墨大典和相关的研讨会,并收集出版了一套册的《墨子大全》,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博大精深的墨学。一个曾经被历史淹没的名字,逐渐响亮起来。

  ■墨翟是谁

  墨子出生在哪里?生卒年代在什么时候?墨子姓墨吗?

  一代又一代墨学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我们逐渐清晰地勾勒出墨子的画像:墨子,名翟,其生卒年代史无记载,据专家考证,约生于公元前年,卒于公元前年,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

  年,任继愈先生为滕州题词:“墨子故里”,著名史学家杨向奎为滕州题词:“墨子诞生地”,充分肯定了墨子的里籍就是滕州。

  在此之前,关于墨子的里籍,史书并无记载,清代以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观点,包括鲁国、宋国、齐国等,研究墨学的专家学者孙诒让、梁启超、章太炎、鲁迅、郭沫若、范文澜、顾颉刚等,均认为墨子是鲁国人。山东大学教授、著名墨学研究专家张知寒对墨子里籍的各种说法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深入调查,考证确认“墨子的里籍应该在古代鲁之小邾国,即今天山东省滕州市境内”,其观点得到学界认可。

  墨子姓墨吗?这个话题也有多种说法,比如钱穆就曾说,这是人们给墨子起的绰号,因为墨子勤勤恳恳,拼命地干活,晒得又黑,大家就给他起名墨,叫墨子。

  墨子之所以称为墨子,史学家顾颉刚《禅让传说超于墨家》中的说法获得学界广泛认可,“近人以墨姓多不见,对于墨子的姓氏祖籍等起了很多猜测。我们认为,墨确是他的真姓氏,而且从这个真姓氏上,可知他是公子目夷之后,原是宋国的宗族。”

  目夷,宋襄公庶兄,大约出生于公元前年,比墨子出生早年,墨子为目夷七世孙,目夷为微子第十七世孙,微子为商汤第十七世孙。著名史学家童书业也说:“墨子实为目夷子后裔,以墨夷为氏,省为墨也。”

  被认为是墨子出生地的落风山,位于今滕州市境内,其山曲折连绵,林木葱郁,柏松如海,气象万千。据滕州民间传说,墨子母亲临产之际,梦见一只美丽的凤凰飞入屋内,光辉耀目。墨母于是根据凤凰的别名给新生儿起名为“翟”。悠悠两千年过去,现在滕州还流传着落风山、目夷亭、墨子桥、墨子井的传说。

  小邾国原为宋国的附庸,春秋末年合并于鲁国,战国初期又为齐国占领。当墨子出生时,小邾国的“滥”已属鲁国,说墨子是鲁国人当然可以;又因墨子先人是宋国人,说他是宋国人也无不可;后因小邾为齐占有,所以也可以说墨子是齐国人。总之,不论说他是哪里人,其具体地望都应在小邾国的“滥邑”,即今日滕州市境内,而且墨是他的真实姓氏。

  ■兼爱非攻

  墨子用他一生的奔波和思考,为我们留下了至今仍闪耀着光辉的经卷《墨子》,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军事学、逻辑学等诸多领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墨子思想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等十个方面。

  “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墨子代表性的观点。所谓“兼爱”就是“远施周遍”的爱,即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亲疏地爱一切人。

  “兼爱”不是停留在学说里的思想,墨子不仅倡导“兼爱”,而且身体力行地实践这一主张,努力做到“有力以助人,有财以分人,有道以教人”,尽力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体现了墨子的崇高理想。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当今世界纷乱不息,重温墨子的‘兼爱’与‘非攻’之说,实有现实意义。”

  即使是孟子这样在许多方面对墨子持批评观点的哲人,也对墨子的“兼爱”思想非常佩服。孟子曾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墨子讲兼爱天下人,所以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只要是为天下人谋福利,他自己摩顶放踵,也在所不惜。

  墨子的“兼爱”不是不爱自己,他说,“兼相爱,交相利”,也就是说,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礼。他说,“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意思是说,爱别人并不是不爱自己,自己也在所爱之中。他说,“爱人非我誉也,其类在逆途。”意思是说,爱人不是为了沽名钓誉,就像相遇的人一样,应该谦让。

  墨子“兼爱”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阻止“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墨子·天志中》)的暴虐行径,使穷困人民和弱小的诸侯国家能够摆脱灭亡的厄运。所以,兼爱与非攻是一体两面,用学者鲍鹏山的话说,墨子的兼爱有个前提——消极的兼爱就是不损害别人,积极的兼爱就是帮助别人。从消极的角度讲,兼爱体现的也是非攻。

  6年11月,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墨攻》上映,影片讲述了战国时期十万赵国军队攻打梁城,墨者革离孤身救城的故事,体现了墨家的另一个主张——非攻。

  为了帮助弱小的国家抵抗侵略,制止一切不正义的战争,墨家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守城工具。翻看《墨子》,其中十一篇谈到了军事,所以《墨子》也是一部兵书,并且墨子学派有军事团体的性质,而且不是一般的军事团体,都是特种兵。但是《墨子》十一篇涉及军事的文章,全部是谈如何防守,并没有一篇是谈如何进攻。所以说,墨子及其军事团体首先是坚决反对战争的,其次,墨子反对战争不只是靠说,他有能力制止战争,他有特种兵部队,有精良的守城器械。《墨子·公输盘》有一篇“止楚伐宋”的故事,比较生动地展现了墨子的这种特点。

  《墨子·公输盘》里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意思是说,鲁班替楚国造了攻城的器械——云梯,打算用来进攻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走了十天十夜赶到了楚国的都城郢,见到了鲁班。郢在今湖北江陵,从今天的滕州到江陵,直线距离也有八九百公里,墨子十天十夜急行军走这么远去止战,可谓克服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困难。

  鲁班见到墨子,就问道:“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

  “北方有人侮辱了我,”墨子说,“我想托先生你去杀掉他。”

  鲁班闻之不高兴了。

  “我送你十两黄金。”墨子接着说。

  “我是不会杀人的。”鲁班说。

  至此,墨子通过设置一个“请托杀人”的议题,让鲁班明确了态度。听说鲁班不会受人之托杀人,墨子很感动地直起身来,“我听说你制造了云梯,并且要拿着这个云梯去攻打宋国,那请问宋国有什么罪?楚国土地很多但人口不足,但是你们却要去攻打弱小的宋国,这可不是明智的做法;宋国没有罪你们却要去攻打它,这不是仁慈之举。你知道这个道理,却不去力争说服君王,这可不能算是对君王的忠心。如果你们打输了,更说明你们不够强大。你口头说不杀人,却要跟随楚王去杀宋国更多的百姓,你的道义是不杀少而杀多吗?那么请问你的道义是什么?”

  鲁班被墨子说得哑口无言,答应不参与攻打宋国,然后,墨子又去说服楚王。墨子与鲁班演习攻守战阵,鲁班失败了,他说:“我知道有什么法子赢你,但是我不说。”“我知道你用什么法子赢我,但是我也不说。”墨子说。

  楚王问他们说的什么,墨子说:“公输子的意思,不过是想杀掉我,以为杀掉我,宋国就没人能守,就可以攻了。可是我的学生禽滑离等人,已经拿了我的守御器械在宋国城上,等着楚国的敌人。你们就是杀掉我,也还是攻不下的。”

  楚王听了大惊失色,迫不得已地说:“我决定不去攻打宋国了。”

  于是,一场一触即发的非正义的战争,在墨子的努力劝说下,被制止了。

  ■科学巨擘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里说,《墨子》的《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从鲁胜以后,几乎无人研究。到了近几十年之中,有些人懂得几何算学了,方才知道那几篇里有几何算学光学力学的道理。到了今日,这两千年没人过问的书,竟成了中国古代的第一部奇书。

  在科技史上,较多的开拓性科技成果,被认为是西方的发现。

  关于光反射较早的描述,来自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他在公元前年左右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力学方面,公元前两百多年前,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17世纪晚期,牛顿提出牛顿第二定律,阐明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因果关系;19世纪,法国人发明了照相机,借助的是暗箱绘画成像原理(小孔成像)。

  事实上,墨家的《墨经》记载的科学方面的发现、发明,比上述科技成就早了数百年,甚至两千年。

  比如《墨经》的《经上》篇最早给出了“力”的定义,“力,刑(形)之所以奋也。”也就是说,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使物体运动的作用叫做力。墨家关于力的定义,比牛顿第二定律早了近两千年。墨家还用实验的方式考察了杠杆平衡原理、定滑轮受力情况、斜面受力情况、物体平衡受力情况,还探讨了浮力原理和弹性力学的问题。

  墨子有关于杠杆平衡原理的记述,《墨经》的《经下》篇说:“贞而不挠。说在胜。”《经说下》篇说:“相衡则本短标长。”墨家认为,杠杆负重后能够保持平衡而不发生偏斜,关键在于支点选得适当,重臂和力臂成反比例承担各自的重量,从而使力矩相等。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现在来看,如果有这个支点,那么墨子比阿基米德早年就撬起了地球。

  在滕州市的墨子纪念馆科技厅内,专门设置了“小孔成像”示意装置,这仅仅是墨子在光学方面的诸多成就之一。《墨经》有八处涉及光学,其中对于“小孔成像”的解释是:光线相交穿越隔屏的小孔,必定在映幕上现一倒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经说下》解释说:光线从光源照到人身上,就像箭射入小孔一样,必走直线。照到人的最下部位反射而成人的最高部位,照到人的最高部位反射而成人的最下部位。人足在下遮蔽着下光,所以脚的影像映在壁的上方;人头在上遮蔽着上光,所以头的影像映在壁的下方。

  这既是世界上最早的光直线传播的科学描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的正确阐述,这为照相机、录像机等现代高科技仪器的发明创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墨经》关于光直线传播的记录早于和超过欧几里得,以至于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墨子关于光学的研究“比我们所知的希腊的为早”,“印度亦不能比拟”。

  墨子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也令人惊叹,除了力学和光学,《墨经》中还有时间与空间的定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物质不灭定律以及原子论、物理量的论述等。

  墨子还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墨经》有着对运算法则的具体阐释和运用。比如给“倍”定义为“倍,为二也”,即原数乘以2就是“倍”之后,针对倍数的计算又举例说:“倍,二尺与尺,但去一”,意即2尺和1尺之差是1尺,从2尺中减去1尺则剩余1尺,2尺是1尺的2倍。这里具体说明了“倍”的还原算法。

  中国早在商代就已经有较为系统的自然数形式和十进位制计数法,不过对十进位制作出概括和说明,则始于《墨经》。《墨经》有这样的说法:“一,少于二而多于五,说在建位”“五有一焉,一有五焉;十,二焉”。大意是说,在相同的数位上,1比2小,但在不同的数位上,比如十位上的1比个位上的5要大,关键在于具体数字所在的数位;在同一数位上,5包含了1,而当1处于更高的数位上时,就反过来包含了5,一个10当中包含了2个5。

  毫无疑问,这是对十进位制所作的最早也是最准确的表述。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感慨道:“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

  如果说上述提到的是墨子的科技成果,《墨经》中提到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思维方法,则让墨子在科学方面形成了一个由基本概念和范畴所构成,以思维形式和规律为对象、内容的逻辑体系。从科技成果到自然哲学,再到逻辑学,墨子形成了完备的科技发展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墨子不仅仅是物理学家或数学家,还是一位穿越古今、影响深远的科技巨擘。(来源:齐鲁晚报记者:倪自放,本文部分资料参考自滕州历史文化丛书之《墨班圣迹》,该书撰稿:张庆军、王中、张西锋、任水霞、刘娟)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701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