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人物周刊稷下的王牌先生荀子
人物介绍
荀子名况,号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具体生卒年代各家考证不一。约生于公元前年,卒于公元前年。荀况或为周郇伯(周文王子,封于郇)的后人。其家世与早年经历已难详考。其师承关系不详,但从他屡次称道子弓,并与孔丘并提,可以推论他或许是子弓的后学,而子弓或为孔丘的再传弟子,生活年代差不多与子思是同时期。荀况所处时代,社会正大踏步地向统一迈进,已基本上形成秦、齐、楚三国对峙的局面,诸侯长期割据称雄的局面行将结束。到荀况晚年时,秦王政已即位,荀况死时,秦王政已亲政,而离公元前年统一天下也没有多少年了。荀子处在战国末期,是先秦诸子思想的综合者,深刻指出各家学说的“见”和“蔽”,批判各家,又吸收各家。因而他的思想学说相当庞杂,甚至有许多矛盾之处,但其基本思想仍属儒家。荀子发展了孔子关于“礼”的思想,常常礼法并称。他的礼论成了由礼到法的过渡桥梁。他的著名弟子韩非、李斯,就舍礼而专讲法,成为秦朝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理论基础。战国到了末年,思想学术顺应时代统一趋势,也出现了融合的特点与趋向,客观上需要有学者承担总结、梳理工作,荀况可以说是整个春秋战国思想的理论总结者。荀子年轻时曾两次到齐国稷下讲学,齐国早在齐宣王时曾招天下名士来齐,居稷下,食大夫禄,号称列大夫,不治而议论。齐湣王时,稷下学士更盛,多至数万人,荀子曾到稷下游学,不久离齐游楚。在稷下学宫的经历,使他有可能向各家各派学习,而集诸子百家之大成。齐襄王时,荀子又回到齐之稷下,在列大夫中“最为老师”,被尊称为卿,据说曾“三为祭酒”。后被谗言所伤,离齐至楚,春申君请为兰陵令。后又被谗,遂离楚,先后至赵、秦,见过秦昭王和秦相范雎,秦一向重用法家而不欢迎儒者,儒者也西行不到秦。荀况却破例访秦,并晤见秦昭王、名相范雎和自己的学生李斯。他认为,秦国民风朴实、法令严明、政府工作效率髙,秦故此而强。但秦国恃武功而轻德教,不能服人之心,难以久安。于是,他建议秦国“力术止,义术行”,“节威反文,注意收服人心。”在以何种形式实现统一的问题上,孟轲讲王道,以德服人;法家主霸道,以力服人;荀况两者杂而有之,是德与力的结合、王与霸的统一,这是荀况学说的一大特点。荀况是有远见的,但在以武力征服各国、走向统一的征途上,人们的思想认识已形成惯性,即便他肯定法治,也承认霸道,仍不为人所理解。荀况未能为秦所接受,又离秦归赵。荀况晚年受春申君之邀到了楚国,再任兰陵令。公元前年,春申君死,荀子失官在家,著书数万言,终老兰陵(今山东兰陵县西南兰陵镇)。现存《荀子》一书,共三十二篇,大部分为荀况本人所著。荀况自称为儒,当时人也称他为儒。荀况这一派儒者与孟轲一派更是都自以为孔丘的真正传人,但荀况却没有成为孔丘的嫡传,没有孟轲的幸运,他始终没有资格进人孔庙。可是,他的王霸统一的政治思想,自汉代以后却始终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生着实际影响。尤其是在儒家经典的传授方面,荀况的作用远过于孟轲。孔丘整理的“六艺”后来多经荀况传授。从学术发展史上看,荀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今人梁启雄《荀子简释》、北大《荀子》注释小组《荀子新注》可选读。轶事典故荀子在稷下学宫战国中期,齐国的君主在都临淄的稷门之外盖起了高门大屋,吸引列国的饱学之土来此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探讨富国强兵之道和治国理政之术,为齐国的强盛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史称稷下学宫。齐国君主为程下的学者开出的待遇极为优厚,从而迅速吸引了来自列国的大批学者。他们号称稷下先生,“皆命曰列大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同时又"受上大夫之禄”生活十分优裕。稷下先生们“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没有具体政务的烦劳,不必承担什么凤险和责任,可以专心地从事学术活动。在稷下学官创办之前,学者们天各一方、互不相识,难以开展争鸣。稷下学官为学术思想言的交流发展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各家各派的学者聚在一起,讨论问题、交流论十分方便,这就极大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和发展,百家争鸣在这里迅速达到了商潮。荷子十五岁始来程下游学、到齐襄王时已是最为老师。在程下学官中三为祭酒长期担任学术领袖,对活跃在下的各种学说最为熟器因而他最有条件对百家之学进行系统的总结整合和提高。荀子对稷下诸子百家的总结和整合主要是通过批评和吸取两种方式进行的,主要反映在子《荀子》一书的《非十二子》《解》《天论正论》等篇中。理论贡献1.荀子继承的是儒家思想,他推崇孔孟“仁义之政”的学说理念,尤其注重孔子的内圣外王之说。同时,荀子又力辩百家,总结归纳了其他大家显学的优劣不同。2.采众家之所长形成了荀子特色的儒家学派,在道德思想方面提出了“化性起伪”,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礼仪之治”,在哲学思想方面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3.荀子的道德思想主张就是他最著名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就是“饥欲饱,寒欲暖,劳欲休”,饥饿的时候想要食饱,寒冷的时候想要穿暖,辛劳的时候想要休息。这种人性的本能欲望是与礼仪道德相违背的。所以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育“化性起伪”,使人克服本能的欲望遵守道德礼仪。4.荀子的政治主张是“隆礼重法”,礼法并重,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对利欲的追求,礼仪之治则能限制人们对利欲不可遏制的追求,使人明理节欲。为了保证礼制能够平稳的实行,就要保证推行过程中有一种强制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法。5.荀子的自然哲学思想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之道,它没有善恶,没有理性。天地万物是自身演化而来,并没有主宰主神。荀子主张天有其自然运行的规律,天是天,人是人,天不能对人干预。我们无须畏惧于天,而应该理解利用天的自然规律为我们所使用。6.荀子重礼而倡法,他自认为儒家正统继承人,主张外王内圣的儒家思想,并提出了性恶论来说明教育的必要性。荀子的两位杰出弟子承法而弃礼,为法家著名代表,所以对于荀子的儒家身份后世争议颇多。考试热点教育学考研中关于荀子的考试热点:教育学:(摘自《教育学阿范题:刷题宝典》试题册p59)教育硕士:(摘自《教育硕士阿范题:刷题宝典》试题册p37、38)课程推荐:开学第一课教育热点白皮书干货信息:每日一记合集
每日一练合集
院校考情合集
二战
真题解析
大纲
22考研:择校与复习
22考研
专硕院校盘点
学硕院校盘点经验贴:清华经验贴
北师大经验贴
首师大经验贴
首师大经验贴
首师大经验贴
辞职备考经验贴
在职备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5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