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ldquo藩飾rdquo

发布时间:2022/7/11 15:24:39   点击数:
“藩飾”這個詞先秦兩漢只有《荀子》一書使用。

《荀子·榮辱》:“今以夫先王之道,仁義之統,以相群居,以相持養,以相藩飾,以相安固耶?”楊倞注:“藩飾,藩蔽文飾也。”

《荀子·富國》:“誠美其德也,故爲之雕琢、刻鏤、黼黻、文章以藩飾之,以養其德也。”楊倞注:“有德者宜備藩衛文飾也。”

《荀子·君道》:“善生養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顯設人者也,善藩飾人者也。善生養人者人親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顯設人者人樂之,善藩飾人者人榮之……脩冠弁、衣裳、黼黻、文章、琱琢、刻鏤,皆有等差,是所以藩飾之也。”

觀其文法與語用,“藩飾”必是同義連文,楊倞二字分釋,解“藩”爲“藩蔽、藩衛”,是望文生訓,不可取。《漢語大詞典》釋爲“裝飾;文飾”,是,“裝飾、文飾”皆同義連文。然而“藩”無“飾”義,當非正字。日人物雙松曰:藩飾,卽繁飾。繁、藩音同借用。高亨《荀子新箋》(《高亨著作集林》第6卷,清華大學出版社年,第頁)云:

雕琢刻鏤黼黻文章與藩衛無關,楊釋藩字非也。藩當讀爲繁。繁飾猶盛飾也。《楚辭·離騷》:“佩繽紛其繁飾兮。”此文之“藩飾”即彼文之“繁飾”也。藩、繁古通用。《詩·十月之交》:“番維司徒。”《釋文》:“番《韓詩》作繁。”《大戴禮》:“爭鬥之獄,繁矣。”《漢書·禮樂志》繁作蕃。《呂氏春秋·具備》篇:“今有羿蠭蒙繁弱於此而無弦。”《文選·上林賦》“繁弱”作“蕃弱”。皆其佐證。《君道》篇“藩飾”二字數見,其義同。

馮其庸、鄧安生《通假字匯釋》(北京大學出版社,第頁)“藩通繁”條取《荀子》“藩飾”及高説爲例,加按語:

繁盛義實亦“蕃”之借。

駱瑞鶴《荀子補正》(武漢大學出版社年,第18頁)不同意物、高二氏之説,云:

此言群居,卽聚居,而居亦聚也。群之與居,持之與養,安之與固,並以同義之字相麗爲辭,則藩飾亦當如此。以繁飾解藩飾,恐不合文意。今謂藩之言披言被也。古音藩、披相近,可得通用。《九經古義》卷五云:“《十月之交》云:藩維司徒。《古今人表》藩作皮。案魯國有蕃縣,應劭曰:蕃音皮。是蕃有皮音,故亦作皮也。《儀禮·旣夕》云:設披。鄭注云:今文披皆作藩。案披從手皮聲;藩與蕃同,聲之誤也。”此言甚是。皮、披,蕃、藩,是爲同聲相借。《莊子·知北遊》:“嚙缺問道乎被衣。”陸德明釋文:“被,音披,本亦作披。”《韓詩外傳》卷六:“簡子披髮杖矛而見我君。”《太平御覽》卷四百三十六引披作被。揚雄《反離騷》:“被夫容之朱裳。”顔師古云:“被,音披。”則藩飾卽被飾,藩亦飾也。《君道篇》:“善藩飾人者。”《韓詩外傳》卷五作“粉飾”,粉亦是飾義,特作漢人語而已。

駱氏反對的理由就是認爲“藩飾”應當是個同義連文,讀爲“繁飾”則成偏正結構,不合。故提出讀爲“被飾”的新説。然“披飾、被飾”不見於典籍,唯《方言》卷六云“凡相被飾亦曰奬”。此“被飾”猶“加飾”,當是動賓結構,東漢陳琳《爲袁紹檄豫州》“改容加飾”是其證。飾、奬同義,連文爲“奬飾”,是奬譽、稱贊義,非《荀子》“藩飾”所指。旣無上古存在並列結構“被飾”的證據,則駱説不能自圓,今人亦不取。然而其“同義之字相麗爲辭”、“藩亦飾也”的認識自有獨到之處。愚謂高亨“藩當讀爲繁,繁飾猶盛飾也”之言是,唯衆皆誤解上古“繁飾、盛飾”爲偏正結構——如《辭源》釋爲“衆多的采飾”,《漢語大詞典》釋爲“衆多的采飾;盛飾”——此所以遭駱氏之疑。同義連文“盛飾”已於拙文《顔師古釋“嚴飾”爲“盛飾”是以今律古嗎?》中揭櫫,“繁飾”亦同理。

《楚辭?離騷》:“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東漢劉梁《七舉》:“黼黻之服,紗縠之裳。繁飾參差,微鮮若霜。”

三國魏曹植《七啓》:“佩則結綠懸黎,寶之妙微。符采照爛,流景揚煇。黼黻之服,紗縠之裳。金華之舄,動趾遺光。繁飾參差,微鮮若霜。緄佩綢繆,或彫或錯。”

這些是具象的妝飾,《荀子》“爲之雕琢、刻鏤、黼黻、文章以藩飾之”、“脩冠弁、衣裳、黼黻、文章、琱琢、刻鏤,皆有等差,是所以藩飾之”則抽象出以禮制相文飾,《禮記·射義》所謂“飾之以禮樂”。繁,《説文》本字作?。《説文·糸部》:“?,馬髦飾也。”段玉裁注:馬髦,謂馬鬛也。飾亦妝飾之飾。蓋集絲絛下垂爲飾曰緐。引申爲緐多,又俗改其字作繁。俗形行而本形廢,引申之義行而本義廢矣。

是“繁”之“飾”義就是從字本義而來,不勞破字。《通假字匯釋》謂爲“蕃”字之借,非是。“蕃”不與“飾”連文、互文,其“盛”義只用在生殖繁衍場合,不用在裝飾場合。

繁、盛、飾同義,戰國至西漢三者互文之例甚夥,皆用爲抽象之義。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經術者·仲尼見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爲不可》:“今孔丘盛聲樂以侈世,飾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禮、趨翔之節以觀衆。”

《韓非子·有度》:“且上用目則下飾觀,上用耳則下飾聲,上用慮則下繁辭。”

《韓非子·五蠹》:“盛容服而飾辯説,以疑當世之法,而貳人主之心。”

《韓詩外傳》卷六:“夫繁文以相假,飾辭以相悖,數譬以相移。”

《淮南子·俶真》:“繁登降之禮,飾紱冕之服。”

《史記·禮書》:“孝文好道家之學,以爲繁禮飾貌,無益於治。”

《史記·孔子世家》:“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

《老子指歸·天下謂我》:“詐世治俗,飾辭盛容。”

連文“藩飾、繁飾”,與上揭互文例同義。“繁飾”多見於《墨子》,與“藩飾”見於《荀子》相映成趣。

《墨子·非命中》:“繁飾有命,以教眾愚樸人久矣。”

《墨子·非儒下》:“且夫繁飾禮樂以淫人,久喪僞哀以謾親。”“繁飾邪術以營世君,盛爲聲樂以淫愚其民。”

“藩飾”與“繁飾”是同一詞的不同記錄形式,但《荀子》用爲褒義,《墨子》用爲貶義。這反映了儒、墨兩家對禮制所持的不同態度。《墨子·非儒下》言“繁飾禮樂”,《非命上》言“飾樂”,《莊子·漁父》言“飾禮樂”,《管子·輕重甲》言“飾婦女鍾鼓之樂”,《晏子春秋·內篇諫上》言“繁樂”,《內篇諫下》言“繁鍾鼓之樂”,《内篇問下》言“繁乎樂”,《外篇不合經術者》言“盛聲樂”,《白虎通·禮樂》言“盛禮樂”,或褒或貶,其義不異。漢代出現的“粉飾”與“藩飾、繁飾”音義亦近。《説文·米部》:“粉,傅面者也。”“粉飾”本是化妝義。

《史記?滑稽列傳》:“巫行視小家女好者,云是當爲河伯婦,即娉取……共粉飾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荀子·君道》“善藩飾人者”,《韓詩外傳》卷五作“善粉飾人者”,這可以理解爲對已晦澀的詞語理據進行重構。“粉飾”後世主要用途是繼承“繁飾”之貶義。

年4月29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72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