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致敬汉字静者,为争青也

发布时间:2023/4/3 13:05:38   点击数:

当你走进一些需要安静的环境、场所,医院、图书馆、寺院等,看到墙上写着或者贴着一个大大的“静”字,你除了马上静下来外,还有产生别的想法吗?

静,有很特别的魔力吗?

假如这个问题问诸葛亮,他肯定会告诉你:年轻人,静的作用大得很呐!

他在给自己儿子诸葛瞻写的《诫子书》中这样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这可是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之后得到的宝贵经验!

遥想当年,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陇亩,静观天下之变,心无杂念,虽身处穷庐,天下大势了然于胸,直至初出茅庐,即大败曹军于博望坡,再至之后的借东风、焼赤壁,运筹帷幄,算无遗策,此时的他,不就是“宁静而致远”吗?

而到了七出祁山之时,此时的他,日理万机,俗务缠身,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宁静致远,失败,在所难免!

其实,在诸葛亮之前,西汉刘安就在《淮南子:主术训》中说过“非宁静无以致远”,那句话诸葛亮是照抄刘安的。

那刘安说的这句话,是不是也是照抄别人的呢?而那个别人,是不是也照抄了别的别人呢?

这样的问题无穷无尽,想回答它,唯有看看源头——“静”字。

据百度百科收集的资料介绍:静,本义是安静,引申为平定、镇抚、静止、恬淡、平和等。

从字义上看,平白无奇,再看看字形:

因为静字是形声字,不是象形字,所以从字形上看不出特别的含义,怎么办?

我们看看徐铉在《说文解字》中的看法:静,审也,从青争声。而他的弟弟徐锴加上注释:丹青,明审也。

这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静”和颜色有关,这个颜色就是“青”。

据百度百科收集资料介绍:青,本义是蓝色、蓝色矿石或草木的颜色,后延伸至绿色、黑色,又可形容茂盛或年少的样子。在古人五行说中,木为东方之行,木是青色的,所以青是东方之色。

其字形演变如下:

早期金文(图1、2、3)由“生”和“井”构成,从“井”,可能表示矿井;以生为形,取草生于地的意思,比拟这种从矿井采掘出来的矿物如草一般青葱。“生”和“井”也有表音的作用。

周代中期金文下部或写作“丹”(图4),这是因为金文中的“井”与“丹”字形相近,这个字,由上“生”下“丹”两部分组成,以“生”表音,以“丹”表意,是形声字。“生”“丹”合而为“青”,本义是草木的颜色(借“丹”来表示颜色之义)。

发展到秦代小篆(图10)阶段,还是以上“生”下“丹”为形体,大致和金文(图1-7)差离不远,但隶变以后,在汉隶里的“青”字(图15-17),上部的“生”已讹变为“?”;而发展到楷书时,“青”下部的“丹”也已讹变为“月”了。

至此,我们可以明白“静”字的主体意思就是“青”,本义是植物生长起来形成的青色,是一种静态,而右边的“争”字,让一切活了起来。

争青,争青,争青……

你听得到竹子拔节、禾苗生长的声音了吗?

大自然的植物在雨水滋润、太阳光照之下,蓬勃生长,是多么令人奋进的情景啊!

万物之灵的人类又怎会无动于衷呢?

中国人喊出的口号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句话是儒家先师荀子在《劝学》中说的,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这就是人类的终极目标:超越、更高、更强。

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门派、大至一个族群、一个国家、全人类,都希望文明得以传承、得以发展。

中国人,把这一切写进了“静”字。

中国以外的人是怎样做的,我不知道,我稍稍知道一点的是牛顿在苹果树下读书的那件事。

那件事的结果成为人类发展历史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的关键是牛顿被自由掉落的苹果砸中之后,他静了下来。

那一刻的静,让他感知到了永恒的动——万有引力的存在!

那一刻,动静是如此美妙地融合!

此时此刻,假如你能够感知到“静”的魔力,你一定可以体会“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的意境。

此时此刻,假如你放下一切,微闭双眼,除了自己的心跳、呼吸之外,你还能听到大自然的哪些动静?

如是所见,如是所想,致敬汉字,壮哉文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82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