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当主动地不间断地学习,做一名真正的学习型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现实中有很多因素制约了我们通宵达旦地读一二百本书。然而,我们的职业又要求我们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创新知识应用,赢得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永不枯竭的源头。
我们的每一天都是紧张忙碌的,碎片阅读不少,但是感觉一整天都不具备静心阅读的条件,我们内心需求进步,又苦于没有时间获得进步,这成为困扰教师成长的最大问题。我们必须承认读书会占用大量时间,然而也必须承认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读书不能只为了应付,更不能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为了源于内心的真实选择和对知识的不满足。我时常反思:我们总在倡导学生多读书,我们自己又看了多少书呢?尤其是在面对高中新教材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设计时,很多教师对这一板块儿似乎感到措手不及,无计可施。的确,这一任务群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首先完成一部或者多部整本书的阅读,并且对作品的内容以及创作手法要进行专业的研究,然后给学生提供阅读书目,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并且要给出科学合理的阶段性的阅读成果评价,这些方面的工作都要求我们的教师大量阅读,通读后细读,品读加鉴赏,才能对阅读文本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我建议大家在阅读时进行批注,写读书笔记和书评,这样才能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和解读文本并指导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
虽然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但是真正赋予你知识办法的莫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不能让我们的双脚走在路上,那么一定要让我们的心在路上。
物质可以匮乏,精神必须丰富。开卷有益,每日都要或多或少地读一些书,甚至强制自己读一定数量的书。正如曾国藩所言:“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较其他事情,读书确是枯燥的,所以对于读书这事,要立志而为,要行之有恒。
在实际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阅读就有收获。当我读过先秦的历史,对诸子百家的产生及其成就有了全面而系统的了解时,我再去给学生讲《论语》,更能体会孔子有教无类的大爱,礼乐治国的终极理想。对孟子、荀子、庄子的了解更充实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逍遥游》的课堂内容。读过法家主要人物的人生经历,吴起、商鞅勇于向传统挑战,为实现自我价值四方奔走,甚至以生命的代价换取思想主张的践行,这些都会使学生的思想更加深刻,同时也丰富了写作素材,激励学生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学校课堂才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
读历史、读文学经典,从中汲取中华文化之精华,在学生中传递,既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又使华夏精神发扬光大,这是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我们常常感慨这个世界光怪陆离,瞬息变化,有些人走着走着就迷失了方向。在趋利避害、人心浮躁的世风之下,也许坐下来捧读一本好书就是闹中取静的最佳选择,也是成就自己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