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孔子是个好导游带领弟子游太庙,遇到一
#孔门趣事今日看#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传统的游学更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也经常有研学旅行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们增长见闻,增加与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的亲近感。然而,研学最重要的无非是两点,第一就是研学的地点,第二就是导游,或者说,研学导师。
这不,孔子和他的弟子,到太庙参观学习,就见到了一个神奇的东西。孔子一看,立刻研学导师附体,通过一问,二猜,三实验,确定了这个东西的身份,然后,加以拔高,上升到德行学问的高度,号召弟子向这个东西学习。
孔门趣事之《太庙观宥坐之器》
回到多年前的鲁国,此刻,孔子正带着他的一众弟子,在鲁国的太庙参观学习。老师的讲解细致到位,弟子的聆听认真专注,毕竟太庙这个地方也不是随随便便都能进去的。这可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孔子师徒恨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放过一丝一毫,好把这次“研学旅行”的效用最大化。
突然,一件东西吸引了孔子和弟子们的目光。只见这样东西长相奇特,两边立着圆形柱子,中间悬挂着一个倾斜的大瓶子。这瓶子形状类似沙漏,底厚而收尖,口薄而敞开。这么个奇形怪状的东西,立刻引起了孔子和弟子们的好奇之心,纷纷都围了上去。
太庙之中,怎么会挂一个倾斜的瓶子呢?弟子们纷纷向孔子求教。可是,即使博学如孔子,也无法确定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于是,孔子就向守庙的人询问。可守庙人也不确定啊,就说:“这大概就是宥坐之器吧!”
不能不承认读书增长见闻呐!孔子虽然没有见过宥坐之器,可他在书里读过。一经守庙人的提示,他立刻就猜得八九不离十,这个东西十有八九就是宥坐之器。
对弟子们说:“我听说过宥坐之器,这个东西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不满的话就会倾斜,装水到正中间就会正,可若装满了就会翻倒。拿水来试一试!”
对于动手做实验,这事儿,学生们都很热情,立刻弄了水来。只见随着水的注入,这个瓶子慢慢地直立起来。水装到正中间,瓶子真得正好放正。弟子们无不称奇,原来夫子说的是真的!
孔子却严肃地对弟子们说:“继续倒!”弟子继续往里注水,只见随着水的注入,瓶子又慢慢地开始倾斜,大家都目不转睛盯着这个东西。满了,满了!弟子们不由在心中呼喊,可是,哗啦一声,大瓶子一下子翻了过去,把水倒了出去。弟子们对孔子无不叹服。看来老师就是老师啊,这知识就是渊博啊!
孔子却长叹一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这世界上哪有自满而不倾覆的?做人不能太虚,也不能太满!太虚就无法站立,太满就容易倾覆。这就是孔子观宥坐之器的心得了。弟子们虚心受教。
孔门趣事之我见
《太庙观宥坐之器》这个故事,记载于战国《荀子》中的《宥坐》篇。小编读这篇文章有两大收获:
其一,宥坐之器的道理。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宥坐之器”其实类似于我们如今的座右铭。“宥坐之器”也可叫作“右座之器”,古时候,君王常把此物摆在座位右边,警示自我,由此得名。
虚则欹,告诉我们打铁还需自身硬,过硬的学问本领才是立身之本。若是腹内空空,没有两把刷子,没有看家本领,只能慢慢被淘汰。
中则正,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不偏不倚,不足固然不好,过满亦不能行,恰好才能持久。也许这就是孔门主张的中庸之道罢。
满则覆,告诉我们日中则昃、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圆满即破碎,充实即颠覆!。俗话说,“满招损,谦得益”,心高气傲莫若虚心沉淀。
其二,孔门教育实践值得借鉴。
孔子带弟子,并不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相反,他经常带弟子外出进行实践教育。这次太庙之行,就是如此。孔子在见到宥坐之器后的反应,揭示了他成为博学之人的方法和途径。那就是不懂就问,哪怕对方只是个守庙人!再和自己所学所闻相结合,最后进行实验确认。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值得学习。
总之,小编再次感叹:
孔子真是世界上最好的导游啊!要不是他带弟子们,到太庙参观。弟子们也不能见识这“宥坐之器”。因为见到了也不认识,不认识,估计也想不起来问一个守庙人,问了估计也确定不了这是什么玩意儿,更不可能现场去加水做实验。
孔子就是孔子呀,简直是世界上最好研学导师了,要不是孔子带队,你还不能领悟这个道理。好导游真的好重要!(咦,好像有点儿跑偏啊。大家不要打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