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遥望南方的童年教育的原因
今天看了一部名为《遥望南方的童年》的电影,07年上映,讲的是江西农村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片名是站在留守儿童的角度说的,片名中的“南方”指的是深圳,因为片中外出打工的父母都是去的深圳。
叙事很简单,一条路走到底,围绕办幼儿园来展开,从招生到办学三个月到停办。对我来说,片中的许多情节、角色的许多言论都挺眼熟的,多多少少见过、听过或经历过。
当然大家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对于同一个事物,大家的看法不一样也是很正常的。每个人的认知都不太一样。
举个例子来说,以前我曾跟人说过:毛豆和做豆腐的大豆是同一个东西,但是别人并不相信。再比如,苦瓜成熟之后,是红色的,苦瓜的籽是甜的。想必很多人也不知道这个吧。
当然也有很多其他的事情
我不知道,这大致可以归因于成长经历的区别。
言归正传,对我来说,这部电影看起来也太真实了。
有几个情节我印象比较深,也非常有体会:
1.片头“懒鬼”说的那段
“易老师是大学生,教书一个月工资千把块,还办幼儿园,骗小孩子钱。我的亲戚,初中文化,一个月三四千,还管大学生。”
说实话,我爸也说过这样的话,他总觉得天天看书有啥用呢?
以个体替代整体,无可奈何。
2.邻里的矛盾、牢骚与抱怨
常常能听到一句话,叫“农村淳朴”,我看未必。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文化水平低、经济条件差的人更有可能斤斤计较,到底是“民风淳朴”还是“穷山恶水出刁民”也未可知。
3.教育问题
在这部电影中,留守儿童除了要面临教育问题,还要面临无人照管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非常严峻,尤其是砣砣和秀秀,甚至还有易文才刚出生的孩子。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相对稳定的环境、充足的资源、科学的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了,具体还要看个人。“寒门出贵子”的例子也不是没有,但是随着高考改革、所谓减负的推进,这样的情况怕将会越来越少吧。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不论是《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还是高中学的各种文言文,比如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
在《中国增长之谜》中,朱天教授将节俭与重视教育作为东亚比世界上其他区域保持了更长时间、更高速度的增长的原因。
当然了,多看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8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