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教育类考研之中国教育史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况的教育思想
1.“性恶论”与教育作用荀子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省说”完全相反的教育“外铄论”。荀子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可以变善。荀子关于“性恶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性伪之分”①“人之性恶”: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说人性恶。可以看出,荀况并非绝对的性恶论者,实际上他持的是一种“人性恶端”说。
②“性”:指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
③“伪”:指人为,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
④“分”:荀子认为孟子的根本错误在于不懂得“人之性伪之分”,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际上是“伪”,而不是“性”。所以,荀子指出,在谈论人性时,首先应把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获得的品质区分开来。
(2)“性伪之合”①关系:性与伪是有区别乃至对立的,但也是联系与统一的。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没有素材,就无以加工文饰;而缺乏加工文饰,素材永远是那么原始和不完善。只有素材与加工的结合——“性伪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实现对社会的改造。这一观点就把他与法家区别开来了。
②合的原因:仁义礼法有可以被认识、被掌握之“理”。荀况的“涂之人可以为禹”与孟轲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异曲同工,表现了在人性与教育问题认识上的平等观念,而荀况更从人的认识过程说明了这一问题。
()“化性起伪”(即教育的作用)
①对个人a.“化性起伪”:性恶论是荀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但是他指出凡人可以“化性起伪”,通过教育的作用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成为高尚的人。b.条件:“化性起伪”使“涂之人可以为禹”成为必然。人能成为禹,是环境、教育和人的努力的共同结果。环境,即荀子所说的“注错习俗”,有什么样的风俗,就会有什么样的习性,所以人应当注意选择环境。教育的作用则显得更主动,它是依一定的规矩对人加以改变的过程。个体的努力,荀子称之为“积”,即知识和道德的积累。
②对社会:荀子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兵劲城固,国富民强。
2.论教育目的——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1)内涵:荀子认为教育应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说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他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而“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以已知推未知,自如地应对新事物、新问题,自如地治理好国家。
(2)评价①体现了“贤贤”的育才、选才标准,主张靠人的才德争得社会地位;②要求人才精于道而不是精于物,道指礼义,物指农、工、商等行业。这种人才内涵的确定,虽非荀子首创,但却是他首先作为培养目标加以阐述的。荀子的思想代表了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的进一步结合。
.论教育内容
(1)内容:荀子虽以“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育内容,却以《礼》为重点。
(2)影响:荀况重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其影响在于:从经学史上看,秦的焚书坑儒毁灭了不少传统文献,传下来的一部分中相当数量得益于荀况一脉口耳相传;从教育史上看,荀况的传经,使先秦儒家经典得以保存,这就使后世中国有了经典教科书,为统一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依据。
4.论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句话表明了学习过程中阶段与过程的统一,以及学习的初级阶段必然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规律。
荀况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1)闻见。这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
(2)知。荀况认为学习并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地应对事物的变化。他还具体提出了一些发挥正确思维的功能的方法:
①“兼陈万物而中悬衡”,不偏执于某一事物或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做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的关系。
②“虚壹而静”,荀子认为“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
()行。荀况认为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由学、思而得的知识带有假设的性质,它最终是否切实可靠,唯有通过行方能得到验证。
5.论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1)教师的地位和作用①地位:在先秦儒家诸子中,荀子最为提倡尊师,并表达了与孔孟颇为不同的见解。荀子把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②作用: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施教来实现的,教师与师法有着治理国家的作用。荀子把国家兴亡与教师的关系作为一条规律总结出来。
(2)师生关系:荀子在强调尊师的同时,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主张“师云亦云”,背叛教师,不依师法言行者,人人都应当唾弃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对教师的要求:有尊严而令人起敬,德高望重,讲课有条理而不违师法,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6.对荀子的评价
荀况的学习过程是以行为目的和归宿的完整步骤序列,对此作如此明确而系统的表述,这是他的贡献。荀况的尊师思想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师道尊严”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