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人性本恶儒法并重诸子百家简史儒家之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与孟子的"人性本善"理论不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恶"指的是,人一生下来,就会为了生存而存在各种欲望,所谓"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我们可以理解为"利己主义"。对于人类这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本能,荀子并不全盘否定。但是他认为,要是一味的顺从人的欲望,就"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那么人们应该怎么做呢?
荀子在《性恶》中明确指出:"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就是要以礼法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这样人人皆可成圣,王道则可行。
需要指出的是,荀子的礼"礼"更趋向于一种类似于"法"的性质,是一种制度。荀子从人性本恶出发,指出要依礼对人的欲望做出一定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其实在春秋以前,"礼"本来就是一种在贵族之间实行的法,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可以看出"礼仪"与"刑法"本就是对贵族和平民的行为规范(法)。从荀子这里,使礼法归为一同,所谓"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为后世"外儒内法"的施政体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韩非子与李斯这两个最为著名的法家人物即是出于荀子门下,为我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建立,付出了莫大功劳。
有了这一中心思想后,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荀子认为只有分清楚了各自的职分,才可以述礼。也就是后世司马光所说的"礼莫大于分"。所谓"分明则礼正",然后可以"明贵贱、辩同异"。做事要讲究职位名分,才能有规矩制度,然后大事可成,即"无规矩,不成方圆"。
可以看出荀子的思想更趋于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性,在主张依礼对人们行为约束同时,更强调法规制度对社会运行的作用。虽然都属于儒家学说范畴,但是显然荀子的思想理论较孔孟而言更具有实际性的意义。这一思想深受封建主义认同,所以古代社会"外儒内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荀子》经典语录简摘
1.有志者事竟成。
2.乱则国危,治则国安。
3.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4.名声若日月,功射如天地。
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9.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10.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月图文动态激励计划#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