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新高二暑假预习第03讲统编选择性必修上

发布时间:2024/8/26 12:38:41   点击数:
第0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预习课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体味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常识

1、走进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主要思想:“仁政”、“民贵君轻”

代表作品:《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仁政”主题名言选读: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仁者无敌。

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孟子故里邹城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与孔子的故乡曲阜毗邻,很早就被人们合称为“邹鲁”。

孟子的主要思想:仁、义、善

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们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因而他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   )

A.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达:到达

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保:安定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达:流通,指泉水涌出。句意: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

故选C。

2.下列句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人有这四种发端。

A.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B.代词,代前文的“四端”。句意: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

C.结构助词,的。句意: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D.代词,代“治天下”。句意:治理天下将是很容易的事。

故选A。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

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有了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句意: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句意: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然后知于忧患生。句意:这样以后知道在忧患中生存。

故选A。

4.下列对《孟子》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未能实现,所以其在晚年时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孟子》《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气势磅礴,前者简约含蓄。

D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但后者气势磅礴,前者简约含蓄”错,应是后者简约含蓄,前者气势磅礴。

故选D。

剩余6%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9320.html
------分隔线----------------------------